cMOOC3.0 | 主题二: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

 课程简介

2019年3月20日,cMOOC《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Ⅱ》正式开课,这是一门基于联通主义理论所开设的慕课,由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和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联合开发。第二期课程内容主要有三个侧重点——思想和规律、技术与工具、解决方案。课程邀请国内“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创新企业、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运行,帮助所有参与者建立起与典型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关键人物、一线实践者之间的连接。

主题简介

4月3日至4月16日主要围绕主题二“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开展学习。本主题旨在通过探索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的具体方法与实践,了解在技术的促进下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空间的变革。更加灵活、多元、联通的学习空间正在支撑并催化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堂结构、课程模式、教学服务模式、教育供给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主题二的开展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共运行两周,第一周的核心主题是“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探索新型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的创新实践;第二周核心主题是“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基于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通过对学习空间融合典型实践案例的剖析,进一步探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实践创新中的技术、方法、理念与模式等。

 

主题运行情况

微信截图_20190507160022.png

第1周直播:《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的实践探索》

 

微信截图_20190507160240.png

 

蔡苏副教授:《虚实结合的交互式AR学习空间》

微信截图_20190507160330.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0449.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0520.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0937.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1333.png

 

蔡老师认为通过增强现实即同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使得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物体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结合教学场景,能打造虚实结合的交互式AR学习空间。蔡老师详细展示A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物理光学实验——双缝干涉AR模拟、AR辅助数学概率学习,化学键、小学英语学习太阳系名称单词等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演示。最后蔡老师总结交互式 AR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是通过线上在AR 学习,线下在教师课堂学的方式,将看不到的进行虚实结合 “可视化”;将完不成的进行简单可行 “操作化”;将媒介操作进行自然交互 “自然化”。蔡老师表示借助AR技术助力教育:“New Technology is to improve learning experience, not replace the teacher.”即“新技术是想提升学习体验,而不是取代教师。”

 

曹晓明教授:《学习空间智能化:智慧校园建设的新支点》

 

微信截图_20190507161551.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1638.png

 

曹老师关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分享:1.学习空间的内涵:“学习空间”意即学习发生的场所,包括实体学习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前者典型的有现代学校、教室等;后者典型的有网络学习空间等。“学习空间”是教育生态体系中学习环境的物理载体。2.学习空间的形态:学习空间的呈现形态,受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在发展目标与规律影响;同时也受技术发展与融入的影响。3.学习空间重构的趋势:(1)育人目标维度促使学习空间的变革趋向为从“知识导向型”到“能力导向型”;从“封闭”空间到“开放” 空间,从“供给侧”增加学习空间对育人目标条件的契合度;从群体支持到个别化的“因材施教”。(2)技术驱动课程再造/重组。(3)课程观念维度促使学习空间的变革趋向由“学科型”向“综合型”转化;“学习空间”更紧密地连接社会。(4)新时代的学习理论发展促使教学方式日益多元。(5)教/学方式维度促使学习空间的变革趋向:以灵活空间支持“灵活”教/学方式。(6)学习空间智能化的技术要素侧重以“数据”为基础;侧重以“智能”应用为途径;侧重以开放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为核心;侧重以“人本”服务为目标。

 

刘义光老师:《线上线下结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

 

微信截图_20190507161811.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1841.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1920.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012.png

刘老师指出学习安全的四个阶段即“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护安全”。提出“安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来为未来的工作安全做好准备”的观点。总结了“安全微伴”教育的安全文化育人的初步成果:(1)初步形成了新的安全教育架构:线上学习+线下讲座+线下实训+线下线上结合的安全主题学习活动;(2)学习者界限正在模糊参与教与学的人:大学生+教师+社会培训师+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者+居民+党员干部;(3)积极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做教统一。最后刘老师表示衷心期盼更多的老师同学到安全科技馆指导、体验。

 

第二周直播《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基于案例的分享与探讨》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122.png

 

主题二第二周由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李爽副教授主持,同时邀请了郭文革老师老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数字化阅读实验室主任),杨现民老师(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授、院长,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尚宝老师(深圳市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吴荣华老师(福建省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学研中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四位嘉宾,围绕“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展开对案例的分享与探讨。

 

郭文革副教授:《从教学目标出发 合理组合使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教学设计“工具箱”模型》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238.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313.png

 

郭老师指出教学新场景:5要素模型,即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场景,其中教学场景和教学活动在今天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加以重视。并提出了教学设计“工具箱”模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设计线性的流程,教师即教学设计师,左边是制约条件,右边是可选措施。郭老师认为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生态环境,数字化阅读是撬动教育信息化的支点,同时为我们展示了数字化阅读在线课程的实践探索。郭老师最后强调教师要积累和建设自己的教学设计工具箱,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场景,合理组合使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

 

杨现民教授:《联通空间数据,联通线上线下教学》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417.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455.png

 

杨老师首先指出四类教学空间:物理空间、个人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以及存在的三种典型融合形态:物理空间之间的融合、信息空间之间的融合、物理与信息空间的融合,其中存在五条融合路径: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活动融合->场景融合->评价融合。提出了“学习空间逐步呈现高度数据化特征”,“无数据不空间”的观点。介绍了利用数据开展教育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1)互动数据:社会网络分析、话语分析、离群点检测;(2)行为记录:聚类分析、行为模式分析、(滞后序列分析);(3)学业成就: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并列举了两个研究案例:教育技术专业英语协同翻译教学和基于知识创生的智慧教学。最后强调发挥技术的优势,不断沉淀数据、激活数据、融合数据,来产生新的教学设计,最终走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

 

陈尚宝副主任:《未来空间重构与学习方式变革的区域实践》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622.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659.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730.png

 

陈老师认为:未来教育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均衡的有效手段;未来学校一定是新样态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学校;未来教师将主要承担起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的知识传授;未来的学习方式更多是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的、探究性的学习;未来学校的应用场景应该是集智能化、泛在性、强合作集于一体的实践场。从盐田区未来教育空间重构的具体实践和区域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出发,介绍了三个项目式学习的案例:盐田高级中学——创客梦工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探研中英街界碑项目、盐田区梅沙小学——基于社区资源的项目式学习,并提出盐田区推进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统筹谋划-试点引领-整体推进。最后强调未来教室对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但未来的学习绝不只在未来教室中出现,而是无边界的。我们要打破时空界限、学科壁垒,分工的界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吴荣华研究员:《智慧教室环境下101教育PPT与教学需求的有效融合》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852.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2923.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5656.png

微信截图_20190507165753.png

 

吴老师首先介绍了网龙101智慧教室解决方案以及101教育PPT的应用模式,而后基于一堂物理课从课前备课到课中授课进行了详细的功能演示。其中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完成预习,随机分组、倒计时、随机点名、学生抢答、虚拟实验室、发布任务、词库搜索等功能帮助教师在课中实现作业统计分析、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问题探究、理论分析、实验验证、课堂检测、课堂检测、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最后强调我们要利用技术的辅助手段,来更好的实现数据的收集,真正的减轻教师的负担。

 

如何加入课程

 

 

点击网址 http://cmooc.bnu.edu.cn  即可进入课程平台!

 

来源:BNUcM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