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闵行区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闵行区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部署,为充分发挥闵行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势,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在全国率先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目标要求,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实践。坚持育人为本,聚焦学习者,基于学习过程数据的学习者画像,推动个性化的教与学。坚持创新实践,以感知技术和人工智能为基础,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和服务有效优质供给。坚持开放融合,多元共生发展,政府主导、高校研究、企业服务、学校实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区域教育体系。“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将以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应用全覆盖为基础,以支撑个性化学习的教育云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提供精准服务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为纽带,以面向未来的数字校园建设为载体,以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市民等提供个性化支持和精准化服务,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数字校园建设,建立适应区域整体推进的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支持个性化教与学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符合学习者特征的教育服务有效供给,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学习技术进课堂,实现数字化教与学的常态应用。大规模开展基于学习过程数据的因材施教实践,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优化区域内中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完善实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组织重构,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形成区域整体推进的个性化学习和智慧教育应用的解决方案。

——一个教育云平台:构建服务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云平台,实现“统一接入、统一认证、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防护、一网通办”,通过数据中台、业务中心,为全区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提供服务。

——两种应用助手:开发智能教学助手和智能学伴,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助手,基于学习数据的学习者特征分析,精准呼应学生学习需求,大规模开展基于数据的因材施教实践。为学生提供智能学伴,服务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将学生全面发展融入到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中。

——五类用户服务:面向不同类型用户,开展业务整合和数据融合,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和市民,提供匹配需求的服务供给,加强移动互联化应用,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八项场景应用:整体重构学校的智慧学习环境和支持服务系统,聚焦课堂教学、适性学习、课程选择、校园活动、社团参与、社会实践、家校互动、学科实验等业务场景,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业务之中,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学习技术进课堂

1.全区中小学开展数字化教与学,实现中小学学段、学科的全覆盖。数字化教与学的实践,从实验校扩展到中小学全学段。对于实验校,要提升数字化教学的质量并积累典型学科数字化教学案例;对于非实验校,要在2-3个学科,探索有数字化特征的教学,并在推进过程及时提出问题和需求,区校合作逐步解决。

2.深化“电子书包”实践,全面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数据。优化网络学习空间,落实平台的云化改造,融合学校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规范电子书包后台数据格式、标准等,明确数据层级,预判其价值;实验校2-3门学科开展常态化应用数字化教学,固定学生数和教师数,伴随式全程记录学生学习数据;以月为单位及时监控数据质量,以学期为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及时处理,推动学科教研与数字化教学深度整合。

3.基于数据实证的因材施教,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选取信息化应用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和教师,从“五环节”出发,规划“因材施教”的形式(如资源推送、学伴选择、作业布置、智能反馈等),优化并利用学校信息化环境,以“课程”为单位,聚焦每一个学生,采集多模态证据,推动基于学习者画像的学习技术研究,探索分类教学,逐步走向基于人工智能的因材施教。

4.开展差异化教学实践。以“课程”为载体,基于学生群组的学业水平数据、调查问卷、日常观测等多种数据,通过“同课程不同教学”、“不同课程相通教学”探究差异化教学与学生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的相关性,提升教学实效。

(二)推动个性化学习实践

5.课程选择,选修指导,推动学程定制化。完善“闵智学堂平台”,开展“精品课程评选”,开发“课程指导手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与区校推送课程相结合,记录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数据,跨平台进行数据关联,以部分学生为样本进行追踪研究,逐步形成学程定制化初步方法。

6.基于学习过程数据开展学习者特征描述和综合素质评价。以信息化标杆校或电子书包优秀学校为主,完善学习过程数据、规划数据集,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数据积累途径和方法,确定学习分析框架或模型,开展面向单学科和全学科的学习者特征描述。依托上海市教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在规模化的基础上,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的精准化。

7.开展知识图谱与适应性学习实践。区校合作,以学科为单位,建构学科知识图谱,并向全区发布;设计系列教研主题,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探索基于知识图谱的适应学习方式和信息化环境需求。

8.开展个性化学习指导与服务。开展关于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培训分个性化教育通识性培训(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等)和学科个性化教学培训(包括部分学科)。实验校、实验班率先实践,利用区域教育资源库(或云平台),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相关数据,进行适应个性需求的优质资源共享和推送服务。

(三)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9.开展教育应用系统的上云改造和应用融合。完成教育教学各类信息系统的云平台改造及迁移部署,实现不同系统的用户管理、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的融通,形成开放性的平台化教育应用软件API接口规范,满足不同学校需求的云平台部署。

10.推进教育“互联网 政务服务”。放大区政府“智慧闵行平台”在“一网通办”、教育信息服务和公共数据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数据壁垒。基于云服务平台,完善早教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与服务。

11.数据支撑教育决策,促进服务精准化。开展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统整教育服务,优化管理流程。加强数据互联互通,深化教育管理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有效支持政策制定、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现代管理,提升决策科学性和服务精准性。

12.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应用系统和教育服务,面向不同用户,整合升级一批信息服务系统,丰富移动互联应用,改善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形成“教师云、学生云、家长云”的教育信息服务。健全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机制,建立智慧驱动、泛在可及的市民终身学习环境,打造线上线下的市民学习圈,提升市民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构建教育云服务体系

13.建设区域教育行业云平台。结合上海教育云的整体规划,以认证中心、数据中心和业务服务中心为核心,建设区域教育行业“统一接入、统一认证、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防护、一网通办”的云服务平台。

14.建设教育数据中台,强化数据开放融合。基于基础数据标准,推动教育数据的统一管理。加强教育教学过程数据的规范管理,丰富数据计算工具,整合云平台的数据算力,实现各类应用服务的数据融通、应用响应和综合应用,改善信息服务的用户体验。

15.区域教育网能级提升,形成区域教育云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开放式的教育应用服务生态,完善互联网 的用户服务,提高选择性、组合性及应用快速响应。

(五)全面加强数字校园建设

16.推动中小学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学校开展基于学生手环、课堂视频分析、学习行为分析等智能教学助手和智能学伴应用,加强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分析和应用,探索学习者的学程定制化、学习个性化。

17.开展校园智能应用场景的建设和应用。学校充分利用创新实验室、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学科教室等物理学习空间,开展创客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推动“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全覆盖,利用视频分析技术、物联感知技术等,提升学校管理有效性和服务精准性。

18.探索未来学校的建设。结合上海市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创建和未来学校建设工作,推动试点学校先行先试。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约建设和云端应用。完善产学研用开放协同的信息化支持服务,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分管区长横向协调各部门协同推进。教育局成立创建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创建工作。实施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完善“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推进机制,各部门分工落实、协合推进。

2.落实工作分工。教育局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建设区域教育的云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互联网 政务服务。教育学院组织开展数字化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各部门具体落实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推进。学校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

3.实施项目评估。创建工作小组定期汇总、反馈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教育专项检查,委托第三方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4.保障经费投入。创建经费由区、镇两级政府财政资金安排,鼓励企业自筹经费参与共建。创建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信息化项目由科委组织专项评审,加强统筹协调和项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