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空中飞课”助力乡村美育

距离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鞋都第一小学127公里的文成县仰山小学,孩子们通过“空中飞课”的形式,获得了鞋都一小章素素老师每周两节远程艺术课的指导;

温州市鹿城区马鞍池小学陈怡老师,通过远程视频,让仰山小学五年级同学获得二胡体验和观看视频、学习乐理知识……

图片

温州市文成县200人以下在校生的“小而优”学校共有15所。由于结构性缺编,专业的美育师资缺乏,美育成为当前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解决的“兜底工程”。为了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温州市注重教育先行,在文成小规模乡村学校试点“互联网+”新型音乐课堂模式。通过一根网线、一块屏幕,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享受到音乐名师的“专递课堂”。2021年下半年,乐清教师进修学校与文成县桂山小学结对,鹿城区马鞍池小学、仰义第一小学和鞋都第一小学与文成县仰山小学结对,每周会在两所学校开展10节左右的“互联网+”新型音乐课。名师们在云端为山区孩子送去常态化的音美课,让孩子们在共享美育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滋养、浸润与发展。

图片

在试点基础上,温州市教育局开始进一步探索山区美育新机制,并推广试点经验。2022年3月,音乐“空中飞课”全面铺开,美术“空中飞课”开始试水。采用“名师领衔、固定班级、远程专递、公益支教”的方式,集结了“蒲公英”、“云朵”、“艺同成长”等支教团队 38位老师,与文成县、永嘉县的19所“小而优”学校开展美育“空中飞课”。

美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学校美育的短板则在广大乡村学校。温州市探索的美育“空中飞课”,着力点在建设乡村美育新空间、构建美育课堂新模式、完善乡村美育新机制。

乡村美育新空间,即“一根网线、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个大脑”,建设成本低,操作简便。借助钉钉强大的在线能力完成课堂端的系统搭建,并提供集体备课、名师实时听评课与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服务,满足教室互联、大流量公开课、直播等应用场景需求,实现教学与研修数据无感采集、动态汇聚与智能管理。在受援学校端,可以通过低成本异构方式,对其他品牌的互动录播系统进行改造。

构建美育课堂新模式,由名师指导下的支教团队承担受援学校的常态化美育课任务而形成教学体系。支教老师通过走访受援端学生学情,重构支教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建构起“一校一案”菜单式送教课程体系。老师在城里,学生在乡村,支教老师与受援端的助教老师共同演绎教学和教研过程,共同成长。每个学期末,支教老师都有一次线下课堂任务,增进师生关系。

乡村美育新机制建立了“教育局——名师团队——受援学校”三级网络联动体制。在温州市教育局总体规划与部署下,采取统一组织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同时,相应出台温州市乡村教育使者计划,教育局职能科室与名师工作室团队分工合作,企业、社会等各方助力,高效落实。受援学校建立了“学校——辅教老师——学生”三级线下管理机制,通过层级管理抓落实,为“空中飞课”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据了解,美育“空中飞课”极大满足了乡村学生对专业美育学课的渴求,全面提升了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在45个学生样本里,有44个强烈期盼每周上飞课,他们从前期的拘谨到后来的抢答,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图片

温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空中飞课”的教学模式,有效、快速地解决乡村“小而优”学校师资结构性缺编难题;为“小而优”学校乃至其他乡村学校的学生,提供名师教育资源,让城乡学生获得相对公平的学习机会;破解山区美育教育的难点,以点带面,为山区教育中其他学科的高质量建设提供范例。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