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副组长黄荣怀:以智慧教育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为发展智慧教育,黄荣怀教授提出五项建议:强化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以应对教育科技的“零点革命”;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方式创新,促进“课堂革命”的有序有效发生;强化数据互联融通,构建个性化支持服务的教学环境;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区域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需要回答教育变革中的关键问题。那么,在我国发展智慧教育,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黄荣怀教授强调:“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旨在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催生智能时代的教育制度。发展智慧教育,有利于教育领域紧跟时代步伐,破解当前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建设路径应分轻重缓急

记者:智慧教育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作为我国智慧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您如何界定“智慧教育”概念?

黄荣怀:智慧教育可以是一种行为,一种方式,亦或是一种系统。从行为视角来看,主要体现为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方式视角来看,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带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或许跟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可以定义为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系统。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

记者:在我国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您认为需要遵循怎样的路径?

黄荣怀:智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系统的整体提升,但在提升路径上应该有轻重缓急的区分。智慧教育有三重境界,即智慧教育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智慧教育的建设路径,应该是从智慧学习环境建设到教学模式改革,最后开展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

智慧教育的路径并非呈绝对线性。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方式—现代教学制度的发展序列只是强调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重点,同步进行另外两部分的建设完全可能且十分必要。在智慧教育的初建期,以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为重点,相较其他两者,环境建设更为微观、显著,更易着手和启动;在建设的成长期,以新型教学模式的建设为重点,着重解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在建设的完善期,要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完善为重点,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实现教育制度的全面现代化。

智慧教育正成为未来教育典型形态之一

记者:近些年来,随着新技术的渗透与应用,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黄荣怀:我们目前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社会空间、信息空间、物理空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万物互联的世界。VR、AI、大数据等技术已经融入到今天的经济、社交、生活当中,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体验和注意力,智慧教育正在成为未来教育的典型形态之一。

学习环境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最初的搭建多媒体教室,到数字校园,再到智慧城市,学习环境已经走向全方位链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可服务于个性化的终身教育。如自适应教学平台Knewton能够采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学习进度等做出分析和预测,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正以全新的形态不断涌现,并影响着教育实践。如英国开放大学致力于研究创新的教学方法,2016年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面向未来的学习、教学回溯、设计方法等。

教育体制变革初见端倪。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能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机构整体功能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基础,部分国家开始通过改变学校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变革。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微硕士(MicroMaster's)项目,通过学习、身份认证、付费、线下考试完成微硕士项目,获得MIT的硕士学位。

以五大举措促成系统性变革

记者:智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系统的整体提升,那么当前的教育还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

黄荣怀:第一,“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阻碍新时代人才培养。当前学校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依旧采取源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教育”,以学生参加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在这种“应试思维”的影响下,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都表现为一种“竞争性”关系。这种竞争性关系不利于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不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行为惯性阻碍教学方式创新。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表现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可能。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会随之减弱,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足。大多数教师面对义务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大班额时,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顾全学生的差异性。如果学校层面又缺乏及时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即使有创新理念的教师也极有可能选择继续沿用“轻车熟路”的传统教学方式。

第三,与社会相隔离的校园环境和文化阻碍了学校学习方式创新。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在社区学习、家庭学习、场馆学习等场域展现出其强大的学习支持潜力,学习可能发生的时空已经在客观上得到极大拓展,为无处不在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保障。很明显,校园学习环境与社会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鸿沟,同时也为校外花样百出的补习班提供了巨大空间,这从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应试教育”。

记者:为尽快改变这样的现状,促进教育系统性变革,您有哪些建议?

黄荣怀:要强化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以应对教育科技的“零点革命”。教育部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加大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为培育数字公民提供战略支撑;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强化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高普通教师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能力;协同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学会等参与培养1万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类综合实践课,统筹机器人、多媒体等类信息技术比赛,消除某些竞赛中存在的“乱象”。

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方式创新,促进“课堂革命”的有序有效发生。要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创新融合,以评价为导向提倡教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实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鼓励应用协同建构式学习、能力引导式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挖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痛点”的典型案例,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强化数据互联融通,构建个性化支持服务的教学环境。将“智慧教育”纳入到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和智慧社会建设中,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数据信息壁垒;制定教育大数据确权、开放、对接和保护规则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平台间数据的融通;利用学习分析、教育数据挖掘等手段,改善教学服务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实现精准推送,优化教学服务质量和效率。

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区域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支持服务能力不足是西部和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瓶颈,只有统筹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的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机制,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开展教育动态模拟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感知、预测和预警校园基础设施和安全运行情况,形成现代教育治理新策略,不断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作者:《在线学习》首席记者  刘增辉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