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组长杨宗凯: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将在2023年6月迎来“大考”。那么,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组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杨宗凯表示:“示范区建设要注重教育主导、模式创新、评估驱动,并借助企业的优势,以形成有价值、可推广、能复制的经验,如此才能真正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各示范区地方特色鲜明

记者:2019年度的“智慧教育示范区”是从30多个重点区域中筛选确定的。那么,在筛选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杨宗凯:首先是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是否取得较好成绩,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方面是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具备了良好的示范基础。其次,申报区域的方案主要围绕示范区建设理念和思路、基础条件、实施方案、保障措施等内容展开,重点突出示范区建设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把信息素养培育、教学模式创新、综合评价应用、教学环境构建、资源供给优化、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作为主要考察内容。最后,示范区建设方案内容要突出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系统性创新,能够真正助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并且对全国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

记者:作为专家组组长,请您点评一下各示范区的特点。

杨宗凯: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示范区均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上海市闵行区较早施行了基于数据和过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积极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公平发展,在示范方案中注重实现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教学。湖北省武汉市较早实现了全市一平台,所有教师、学校在同一平台开空间,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空间教学应用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并且在示范方案中明确提出利用信息化推进中考改革这一难度较大但也十分关键的内容。山西省运城市作为国家首批信息惠民城市和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区,注重利用自身基础教育水平较高的传统优势,通过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教育体系整体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河北省雄安新区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坚持高标准、高定位、高要求,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以建设全国领先的样板区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学习需求。其他几个示范区也各具特色。

智慧教育比远程教育更有优势

记者: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作为著名专家,您认为其意义是什么?

杨宗凯:随着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个性化、创新型人才。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育支撑体系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这就要求教育系统在教育模式、理念、文化,以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各环节进行全面变革,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描绘了全球未来教育的图景:一方面强调普及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条件,促进终身学习;另一方面关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发展。

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与上述要求高度契合,其发展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且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环境、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冲击。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产出、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那么,和传统教育相比较,智慧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

杨宗凯:第一,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非常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精准扶智。以前我们也通过互联网搞远程教学、同步课堂等,但这主要是面上的覆盖,而非点上的精确推送,智能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支持,效果会更好。

第二,智能技术可以通过精细的过程跟踪和学习者画像,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要实现大规模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一刀切”“满堂灌”教学模式,针对每个学习者的差异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学习辅助,从而帮助每个学习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全面发展,智慧教育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教育信息化2.0将重塑教育生态

记者:“智慧教育示范区”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重要安排,它和1.0时代的信息化工作有何不同?

杨宗凯: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2.0阶段。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创新,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我们每个人、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应积极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2.0就是要把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也可以说1.0是应用驱动阶段,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广泛深入应用;2.0是创新引领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重塑教育生态。

总体来看,教育信息化2.0表现出以下显著特征:从专用资源到通用资源,更强调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观;从应用能力到信息素养,实现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向信息素养养成的方向转变;从应用驱动到创新引领,实现针对传统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资源重配、文化重塑,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范式更替;从注重速度到提高质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实际效能,并实现发展动力、关注重心的彻底转换;从经验管理到精准管理,优化不同教育治理主体的关系,增强教育的宏观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总体上,教育信息化1.0已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教师、学生、管理者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2.0更强调促进技术和教育融合创新,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充分彰显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结合“智慧教育示范区”工作项目,应着眼未来,充分发挥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落实教学、管理、评价、服务的创新应用,落实建设、应用与共享的资源服务,以通过示范引领,不断积累有价值、可推广、能复制的经验。

示范区建设要强调教育主导

记者:“智慧教育示范区”要实现既定目标,在创建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杨宗凯:首先,应注意不能技术主导,要强调教育主导。要从助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出发,高度关注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实际绩效,而不是关注进一步扩大带宽、建更多智慧教室等。其次,应该强调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尤其是模式创新。要多搞一些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创新,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小修小改。第三,要注重评估驱动。强调利用持续性、过程化的发展水平评估不断跟踪示范区建设情况,准确评判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据此调整发展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记者:融合创新应该把握哪些要点?应如何发挥科技教育企业的作用?

杨宗凯:要注意推进“UGBS”协同机制。“U”是大学和研究机构,“G”是政府,“B”是企业,“S”是一线中小学校。在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注意“UGBS”的深度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其中,企业的力量尤其重要,需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平台运维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加强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提升教育信息化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并为一线中小学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作者:《在线学习》杂志首席记者  刘增辉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