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副校长陈丽:疫情中在线教学的九大创新点

4月3日,北京政协在快手平台启动了“政协委员,快手开讲”直播节目,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受邀分享《在线教学助力停课不停学的实践创新》。让我们跟随陈丽教授,来了解一下这次疫情中在线教学的九大创新点吧!

以下根据陈丽教授直播录音整理,有删减。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

由于疫情的原因,从2月初开始,所有的学校几乎都用在线教学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居家学习。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甚至老师之间交流的通道。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中国是互联网大国,正是前期积累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在有2亿以上的学生,近1500万的教师都在利用网络开展教和学,这里有挑战,但我觉得更是机遇。 

互联网早就存在了,互联网及与其相关的技术、终端一直在快速地发展。但在学校教育领域,它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这次疫情使得它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甚至对有的学段来说它可能是唯一的手段。 

正是在这样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师生快速地成长。这一次疫情中的在线教学实践,它既是一次大实验,也是一次师生信息素养的实战培训,当然它也是对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资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前期积累的一次大考验。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在各级政府强有力地组织保障和指导下,在所有老师的努力快速学习、积极主动创新下,我们的在线教学逐渐找到了感觉。很多老师渐渐适应了在教和学时空分离的情况下,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学科教学,进行教学创新实践。 

这些创新实践让我们看到,当互联网加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之后,我们可以改进一些教育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通过研究,我们看到在线教育的教学实践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有九个重要的实践创新。

创新一:教学流程发生变化——“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

课堂教学最典型的流程是老师先讲,学生练习完成知识迁移,然后学生再去做作业。但是在网络授课中,很多老师把顺序做了调整,出现越来越多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贵州的一位老师,让学生先利用原有的资源和题库学习和练习,然后老师在课上主要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系统的讲解,而是重点的提炼、有针对性的讲解,讲薄弱环节,课后再利用线上的交流答疑解惑。 

这样做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老师可以利用珍贵的师生直接互动的时间去做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展能力的活动。也就是说原来课上的主要的职能是传播知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记住知识,现在可以变成帮助学生解决薄弱环节,进而利用这个时间帮助学生在知识迁移应用过程中发展高阶能力。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难点是,由于学校不是生产生活一线,如何能在这样的空间里有足够多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一次的在线教学,很多老师都摸索出来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利用资源完成知识获取,甚至完成做题的环节。这种在线教学流程的改变,就是以前个别老师使用的翻转,或者叫混合式学习。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当互联网数字资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的空间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以前必须教师做的一些事情,由学生自己完成,特别是知识获取和做题这个环节。 

这是第一个改变,“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这个改变对教育教学的意义非常大,特别是对师生面对面交互的效果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充分的利用了网上的数字资源、工具,老师可以做更有利于学生发展高阶能力的教学工作。

创新二:学习方法的创新——有指导的自主学习

长期的学校课堂教学使得人们产生一种惯性,认为学习必须有老师陪伴。但是这一次在线教学,各个学段都看到了学生精彩的表现。很多孩子自己制定一天的学习计划,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儿,而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网络平台提供的不仅仅是资源,还有认知工具、题库、学习过程管理系统、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系统,利用这些可以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在不同的学段,需要获得的教师的指导是不同的。在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更详细,更紧密;在大学指导的方法和节奏又会不同。但是可以看到,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2亿多中国学生居家学习的重要的形式。 

自主学习对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特别高,但自主学习将是终身学习的最主要的途径。人在学校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有老师陪伴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在人生更长的阶段,需要开展自主学习。

所以这段时间,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经历了非常艰难的阶段,但也是一个快速成长阶段。我们看到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也同样可以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有的大学高学段课程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希望疫情过后也可以继续采取这种方式完成学习,并坚信这样的方式不影响学习效果。这让我们了解到有指导的自主学习可以是成长的重要的形式,成长并不一定要像之前那样高度依赖教师,我觉得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创新。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对学习者也提出了能力上的挑战,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平时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自我管理比较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次从观念到体验到能力上的学习方法创新的实践过程。 

创新三:教学管理的创新

过去的教学管理更多地依赖老师通过看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仅靠教师的智力、脑力来分析学习者的发展,其实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还是相对比较粗的。老师的观测点就是课堂学生的表现,课后学生的作业以及考试。但互联网上所有教和学的行为都可以留下痕迹,可以基于数据来进行过程的监控,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的分析,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我们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给在线教学提供的支持,可以实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基于不同学科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做综合的诊断和分析,可以跟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的情况,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做精细的分析。有的时候看到在这个环节发生的问题,原因可能在其它环节,比如小学生应用题做不好并不是数学没有学好,而是语文理解能力不够。互联网为过程监控、精准诊断、个性化指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功能。这些功能也将是下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点。

这是第三个方面的创新,在疫情当中大放异彩。事实上互联网出现之后,这种创新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但是之前这类技术有应用的局限,因为我们大量的教学实践不在线上。 

创新四:课程形态发生变化

原来学生上课是到学校进入一个班级,中高考改革之后,出现了走班教学,这也是巨大的进步,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兴趣选择来编班。这一次有一些课已经跨越了学校,跨学校的师生一起在一个平台上一门课,而且利用互联网的自组织的特点,不仅实现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可以实现同学之间的指导。北京四中网校做了一个跨越学校班级的作文秀活动,有1000多所学校、8万多名学生提交了作品,产生了30万的学生之间的互评。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云,资源不再以传统的渠道来传播,而是利用网络来分享同一个资源,利用云平台跨越原来的社会组织机构的边界来进行同一个活动。 

我们早期理解的云就是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现在看到云也可以是一种课程能力。我们在高等教育领域有一门课是安全课,几十万名大学生在一门课上学习。这次,我们在基础教育也看到了这样的模式。未来的课程不一定是以学校为单位,可能以区域为单位,也可能以全国为单位。一名好的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更大范围内服务于更多的学生。互联网不仅可以使得老师是教学的力量,学生可以是教学力量,家长也可以成为教学力量。进一步拓展,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教师。所以说互联网可以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共同服务于学习者。这种云的服务模式可以打破原有的学校教育的围墙,让教育与社会融合。

创新五:课程理念的创新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课程就是由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这在基础教育领域,帮助学生打基础、学知识阶段是必须的。但是在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一些领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发展非常快,并且问题非常复杂。如果仍然用原来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就会让学生感觉学的东西都是过时的。 

互联网为这一类领域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互联网可以提供一个社区,让学习者跟实践者进行互动,非常快速的从实践者那里获取到经验。我们把这类课叫社区型的课程,我们团队已经做了第四轮,欢迎感兴趣的一线的老师加入。这门课里有大量的一线的老师,一起来讨论疫情的教学该怎么做?比如一个高三的数学老师,特别想知道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在有限的技术环境手段的条件下,怎么可以把课上得更好?只有最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能给出帮助。所以我们这类课的理念是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这类知识的生产是一线实践者把大家的智慧汇聚在一起进行生产,而传播是在生产过程中就完成传播。这类知识的学习就是学习者在贡献自己的经验的同时,也分享了别人的经验,也就是学习者跟类似的或者是在同一个领域的其他的实践者、研究者共同的探讨的过程中,完成的知识生产,也完成了教学过程,同时也完成了学习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互联网时代人类学习的重要的新的形式。

我们在这一次的疫情中也看到这类课程发挥了巨大的效能。网上有各类教师研修的社区,有的区域组织所有的老师一起备课然后分头去教学生,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老师负责讲,其他老师去做辅导这样的模式。

实践性非常强的一类知识,最合适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是先把知识提炼成文字成为教材,再通过文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先获得理论的知识,再到实践中去摸索。它是通过群体智慧的汇聚来完成知识生产,在汇聚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播,每一个学习者既是知识的贡献者,更是知识的受益者。这是一类新的课程,它秉承新的理念。在这个课程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老师是社区的构建者,是社区建设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老师跟社区里的学习者一样,也是一个实践者。比如在我们的CMOOC课程里面,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我只有大学教学的经验,并没有其他领域的经验,我不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的设计者,也不是高三的老师。这个社区的学生按照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建立圈子,然后找到跟自己有同样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经验的人进行交流,在贡献自己的经验的同时,吸取别人的经验,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这类课程的教学理念跟传统的课程不一样,在这类新的理念的课程里,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

创新六: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

过去的课程建设,包括这次疫情的早期,很多地方让每一个老师都录课,觉得资源的建设、课程的建设是老师自己的事儿,给老师带来特别大的困难。 

学习资源的制作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绝对不是简单的录个视频就可以了。要想制作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要有一定的投入,而且学习资源开发的组织方式要求都不一样,它不仅要求有内容呈现的能力,还要有媒体的能力,设计的能力等等。同时资源开发,课程的建设都是资金密集型的,前期需要投很多的钱,传统学校的教师在做高质量的资源开发方面遇到特别大的困难。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课程建设的可能性——共建共享。可以把每个学校最精华的东西拿出来,通过互联网让所有的学生共享。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资源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每个学校投入的负担,更主要的是可以让优质资源被所有的学生所分享。

创新七: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创新

以前的课堂教学,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跟在线教学是不同的。打个比方来说,原来的老师可能是陆军,这次突然搞在线教学,变成海军了,这是工种的不同,并不是很容易的转换。很多人以为在线教学就是传统课堂往线上搬家,不是。我们今天的直播是可以往线上搬,但这不是教学,这只是一个分享讲座。如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教学,远比做一次讲座复杂的多。这样的活动怎么完成,谁来完成?我们过去一直认为这样的活动都由老师一个人完成就可以,但事实上这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这次疫情中,很多中小学摸索出了自己的办法,把教师的职能分工了,有的老师负责讲,所有区域的学生都听同一个老师讲,原来班里的老师做辅导。比如说河北衡水设计的模式,我的学生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组织起来,由一个老师讲,别的老师回去在自己的班里面答疑解惑,批改作业。老师不再是同样职能的老师了,不一定都需要讲。

在线教学是一个流水线的模式,跟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它中间有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媒介来完成的教育教学,所以它的劳动是分工的。这次有很多的家长承担了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事实上老师未来也可以这样。有很多边远的农村的老师,可以不必承担讲课的职能,而是做辅导。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以讲为主要职能,他可能是做学习辅导,可能是做过程的管理。

这次还有的地区基于前期学生的课业水平,把学生重新编班,由不同的老师针对同一层次课业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学组织方式也不同了。

创新八:资源建设模式的创新

原来我们一直认为资源建设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去做,把资源更多的职能放到了呈现内容。 

但是这次有的老师特别聪明,他把在线跟学生互动的过程录下来,再给其他同学看。我把这总结为是一种生成性的资源。他不是脱离开教育教学环节做资源,而是把教育教学过程全录下来作为资源,不仅能呈现内容,还能呈现真实的互动过程。

其实教学不只是内容呈现,互动的过程以及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约束、激励、帮助是最珍贵的。这位老师把互动的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建设的创新,它使得资源产生了新的属性,不仅具有内容呈现的属性,还有呈现互动过程的属性。就像一个学生在课堂不提问,看别人跟老师提问,课堂不回答问题,看别人回答问题,这叫替代性交互。也就是说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不喜欢提问题,但是并不等于他没有参与交互,他是通过观摩别的同学跟老师的交互,来完成自己和老师的交互。 

如果有这类资源做支持,学生自己利用资源学习的时候,也跟在课堂上参与课程学习一样,所以说这是一种新的资源建设模式,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学生也觉得这种资源对自己的帮助更大。

创新九:高水平的信息化环境

在线教学强依赖信息化的环境,但是怎么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高水平的信息化环境,给传统的学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次实践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渐入佳境,要特别感谢所有为这次疫情中在线教学提供技术支撑的企业。 

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给我们提供了支持,才保证了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可以说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不能用传统的一个学校自己建一支队伍这样的方式,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建这么大的队伍。而且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也很难保证能够快速适应。 

所以未来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支撑,应该全社会协同,而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重要的模式。在未来的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进一步的探索,怎么有效开展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让企业能够积极主动的为我们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化的支撑服务。

这就是我们这次看到的九个方面的创新。这些创新都让我们看到在线教学跟传统的学校课堂的教学不同,绝对不是简单的网上搬家,它既能实现传统学校课堂的一些职能,但它还有更多的职能。 

在线教学是疫情期间,让我们停课不停学的权宜之计,但是它本质上也是变革趋势。不论有没有疫情,互联网都必将成为教育的一个支撑空间,因为人类发展的趋势正在从两空间走向三空间。 

原来人类生存的空间是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互联网出现之后,人类有了第三个空间——网络空间。各行各业都在由两空间走向三空间。这就是国家为什么出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推动各行各业考虑互联网空间进入之后,原有的组织体系、服务模式、服务流程,要做出顺应的变化,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教育绝不例外,只是疫情加速了这个进程。

互联网空间是一个不同于另两个空间的信息空间,它有特殊的新的功能。正是因为互联网空间的时空灵活性、资源共享性、行为数据性、供给多样性、信息众筹性和关系网络性,使得我们整个的教育体系可以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个性化的、优质的、灵活的、终身的教育服务。而这样的教育服务,如果仍然用原来的学校的这种组织形态,用课堂的教学方式,用传统的知识传递的课程形式是难以满足的。互联网作为新的空间,为构建满足新需求的新的教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劳动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来探索信息空间加入之后,在三空间支撑下,用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疫情加速了这样的变革过程,疫情后,我们应该共同去总结这些模式,快速把这些模式固化到教育体系中,加速构建三空间支撑的新的教育组织体系,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新的教育管理体系。

 

 

     来源: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