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19:30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做客央视财经特别策划《战“疫”后新机遇》,以“疫情催生下的网络教育方向和误区是什么?”为题,为大家独家解读他眼中的战“疫”后新机遇。
疫情爆发后,教育部及时提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各地学校开始了从传统课堂教学向超大规模在线教学的一次性转型,这不仅是全球范围内的首次,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从目前国际上来看,各国也都遭遇了疫情问题,并开展了大规模线上教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目前约有8亿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因新冠肺炎的疫情而停课,人数约占全球总学生数的一半,这个数字也在不断上升。
点击图片收看视频
我认为此次疫情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若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的话,那就是课堂革命或者叫学习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老师的“教”,形成多种教学方式。
它改变了老师的教,在应对危机开展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形成了多种教学方式,我大致把它分为几类:
第一类,利用慕课平台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平台开展教学。
第二类,借用直播软件进行直播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直播+交互的方式开展教学。
第三类,将在线学习与远程研讨结合起来。
第四类,利用互联网开展联合教学,共享优质资源。
此外,这一次相当一部分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老师采用了慕课+SPOC方式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流程和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学生利用慕课和SPOC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利用交互平台开展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那么这样子就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多位教师在C语言设计与编程及其学习课程,采用线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 改变了学生的“学”,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变化。
首先,学生们不再只是知识的获取方,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保持学习的专注力。
其次,在线教育改变了学习者以往传统的步调和安排,实现了学习平台资源和形式方面的自由选取。
最后,学习的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在线学习形式多样,特别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在线研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互动明显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明显上升。
三、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形态。
在线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围墙,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可以实现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塑造出全新的教育新形态。
四、信息技术正带动新一轮教育教学环境的升级。
在线教育引发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新时代教育生态正在加速形成。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构建出来更加开放、更加共享、更加个性化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新型教育支撑体系。
比如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正在考虑疫情过后教育教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教育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构教育教学的支撑体系,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的标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不仅是一所IT特色的大学,更要成为一所IT化的大学。
从总体上来看,此次在线教学的实施情况是顺利的,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可以说教育行政部门有预案不乱,教师有准备不慌,学生在家学习安心,整个应对危机的过程是顺利的、平稳的,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教育行业应对信息技术影响而作出的超前布局。
疫情之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得到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也都大幅提高,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为此对此次疫情中大规模在线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除了教育行业外,社会和企业在平台的运行、资源的供给、教学服务等方面也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在线教育的顺利运行。此次疫情凸显了我国大规模教育在线教育的机制和优势,我总结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搭平台提供支持的这么一个UGBS的合作机制。
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次疫情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在线教育考验了老师在线教学的能力,或有不适应性。
第二,在线教育对于学生的不适应性。在线教育再次凸显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自觉性、注意力以及自我能动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三,在线教育对于家长的不适应性。在线教育要求加强家校沟通,在管理与督导中找到平衡点。
第四,系统的在线教育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尚需完善在线教学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平台,资源供给方式,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
【网友Q&A】
问:疫情过后,现在积累的海量网络教育资源会不会浪费?该怎么充分利用?
杨宗凯:不会浪费的。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会伴随性的形成大量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是师生共同协作产生的,我们可以遴选出优质资源进行共享,充实教学内容,补充我们教研的数字资源材料。通过对生成性资源的再加工,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用来支持我们今后日常的教学,因为今后日常的教学也是线上、线下结合。疫情之后,积累的优质资源也会汇聚国家、省级和校级数字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互通。特别是疫情过后,我想这些资源也会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式活动以及线上教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问:在网络发达的地区网上教学可以较快普及,那么此次疫情会不会带动较为偏远地区的线上教育进程?
杨宗凯:我想在线教学对于偏远地区有可能加大不平衡,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加大不平衡,形成新的数字鸿沟。比如,学习终端、网络基础设施这些问题。
但疫情期间,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网络和电视开展在线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一是解决了农村及边远地区网络覆盖不到或网速慢地区的同学的学习问题。另外,3月3日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有效的弥合区域、城乡和校际的差距,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这一政策的推动实施将切实加快偏远地区线上教育的进程,实现教育的公平。
问:疫情过后教育行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学校老师的角色会不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化?
杨宗凯:1. 发展趋势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一次性转到线上教学,是极大的改变了教师的理念,加快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各级政府和学校也都在考虑转危为机后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创新的步伐会大大加快,网络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未来教育教学的支撑体系必将重构。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整合,人技的结合,我们会再造教育教学的组织和流程,会形成更加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加开放的教育,更加共享的教育,更加合适的教育,更加精准的教育和更加公平的教育。具体地说,在宜教宜学的环境上,人技结合,线上线下,虚实结合,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高度协同的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高度融合,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环境,教学的资源会更加丰富,会改变我们目前教育教学的这种资源的供给方式。今后,学生可以跟着慕课学,跟着SPOC学,跟着校本资源学,而且还会跟着社会资源学,会形成能者为师的时代。未来教学的方式也将更加多样。翻转课堂、双空间混合式教学、多场景教学、人工智能+教室的双师式教学会不断涌现,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数据驱动的过程评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的需求,打造精准的教育,通过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从而构建面向人人,适合每个人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2. 教师角色方面,也会发生比较快的转变,教师未来需要具备学术+艺术+技术的能力。所谓学术就是要有深刻的学科知识,艺术就是要有教学方法,技术就是信息技术,良好的信息素养将成为未来教师的核心能力,成为教师资质的标配,教师要将以上三者结合。
疫情期间我国的在线教学是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的教育教学革命。总体上,此次疫情期间,我国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学活动,是一次世界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革命,也把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推向了新的阶段,我国在不断推进信息化教改的同时,也应该努力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杨宗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组长。他先后担任两所重点大学的校长,参与了多项国家教育信息化重大规划的起草和建设工程的推动工作,承担和参与了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2018年,率领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最高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