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与科大讯飞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其中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和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办的分论坛四“人工智能教育的制度、政策与伦理”于2日上午在国家会议中心多功能厅A成功举办。
本论坛聚焦于人工智能教育制度、政策以及伦理等问题,探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在这几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建议。论坛分为人工智能教育专题报告和人工智能教育的制度、政策与伦理专题讨论会两部分,其中专题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艳主持,专题讨论会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宋述强主持。
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做了题为《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形态变革》的报告,李会长从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教育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改变教育形态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分享。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其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并分为四个阶段:信息互联、消费互联、生产互联以及智慧互联。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包括三个层次:对于全人类来说,教育所承担的是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政府花钱办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对于个人来讲,花时间花金钱接受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当然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生活。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则体现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学习分析技术,比如统计学、数据挖掘等,同时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量、知识传播速度、教学讲授方法等都会超过普通教师,在个性化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内容得到极大丰富,这种变化也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而未来的教育形态中所有教育要素都将集中在网络平台上,学校将成为“绘画”,网络平台“照相机”,不再是“正规”教育的唯一途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熊璋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伦理教育》的报告,熊教授从人工智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伦理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伦理教育要点以及维护健康的人工智能教育任重道远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分享。人工智能与传统技术完全不同,它起到的作用不是加强人类而是超越人类,人类在做判断和决策时会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人工智能没有。教育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树立善良、正直、公平、公正的美德,虽然人工智能程序本身还做不到,但是人工智能教育可以达到这些目标,实现扬善避恶。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伦理要点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层面和实操层面,包括明确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开发功能时主动避免可能造成歧视,使用过程中保证技术的中性等。人工智能作为高速发展的科学,面对新发展就有新冲击、新挑战,也就一定会产生新的伦理问题。因此,维护健康的人工智能教育这条道路任重道远,需要保证学校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主渠道,纳入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体系,明确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严格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及时培训学校的一线老师以及协同社会舆论的力量共同维护人工智能教育。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王振强做了题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考》的报告,王主任指出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在经历数字化和网络化之后,智能化正在成为全球信息化向高端发展主要特征之一,从基于计算机科学向着基于计算科学转变,也就是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国务院、教育部等颁布文件指出“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等,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正在蓬勃发展。但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中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包括课程形态、课时安排、专业师资储备、装备支撑和实践场所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动等,如何保证人工智能课程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等仍需值得进一步探索。同时,王主任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是大数据与深度学习,而人工智能课程的核心则是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工作过程在学生可以理解的层次上进行可视化呈现。
在专题讨论环节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问题:挑战与对策》的报告,樊教授指出AI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其概念、描述典型人工智能算法的实现过程、通过开发简单的智能技术应用模块,亲历设计与实现简单智能系统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以及增强智能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责任心。同时,在高中新课程标准国编教材中,人工智能已经完全融入必修模块,不仅是选择性必修,必修1、必修2本质上为后续专门人工智能和开源硬件模块奠定基础,预计义务教育新课标将遵循大致相同的指导思想和路径,而新课标信息技术课程的落地实施本质上也就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起步,最后樊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教育最大的隐患不是付出高昂代价,而是坚守人性底线和节操。
河北大学副教授肖广德做了题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内容要求》的报告,肖教授介绍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与过程,阐述了人工智能课程模块的基本结构,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简单人工智能应用模块开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三部分,人工智能模块既以必修模块为基础,同时也是对必修模块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也应是对必修模块相关方面的补充及提升,通过人工智能处理或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能切实体验到信息系统开发流程,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毛澄洁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课堂教学——无人驾驶课程的实践与反思》的报告,毛老师通过案例“主体视角看车道线——如何更好地调整无人车状态?”介绍了无人驾驶汽车课程实践情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学环节划分为问题导入、教师微讲授、微设计、再设计、比赛、汇报、颁奖等,并分享了课程实践感悟:通过终生学习,提高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力,教师要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拟人化”教学对于人工智能教育很重要,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王卓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影响》的报告,人工智能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的结合,将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其中数据是基础、平台是支撑、分析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效益是必然。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考试中题目批改与口语测评,教学中的学情画像、随堂评测以及AI课堂实录,智能批改来减轻教师批改负担,个性化学习突破千人一面作业的瓶颈以及基于人工智能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学习推荐等,而AI创新教育则是为学生提供唾手可得的人工智能学习工具,实现对AI的创新实践应用。
网龙网络公司CEO熊立做了题为《探索 AI+教育寻求个性化教育新方向》的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评测技术以及语音识别技术都已相对成熟,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很多支持与服务。同时,基于“学习目标”网龙网络公司制定了四步走的战略:生产好内容、提供好工具、搭建好平台、形成终身学习社区,最终实现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
在专题报告分享后,嘉宾们围绕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导向、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伦理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强调了伦理道德、数据安全等问题,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应用场景,为师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服务,助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以及社会公民幸福感的提升。
本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助于更好地厘清人工智能教育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明确应对策略,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