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慧教育生态 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综述

智慧教育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关系全人类的未来。

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应惠及所有人。

8月18日至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主办的“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40个国家的和16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济济一堂,共议人类教育的未来,300多名国内外嘉宾、1300多位代表畅所欲言,描画智慧教育的蓝图。

本次大会让我们深切感到,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势不可挡,科技赋能教育的动力日益强劲,开展数据治理的呼声与诉求更加迫切,以智慧教育造就智慧人生的憧憬愈发强烈,国际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智慧教育:推进公平优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人类文明之基石,是社会进步之动力。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快速迭代,为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治理模式等多方面的挑战。教育必须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变革”成为本次大会专家和代表们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这场伟大的变革将触及每个人,也应造福全人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彰显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属性,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强调数字变革应惠及所有学习者。很多国家发布了数字化发展战略,将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我国启动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集成上线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了全国最优质的教育数字资源,惠及2.91亿在校生以及广大社会学习者。作为数字化学习公共门户的典范,平台获得了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

如果说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系统中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进程,那么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教育美好期待的智慧教育就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作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智慧教育是我们推进公平包容的优质教育、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陈杰说。

本次会议中,来自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介绍了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弥合数字鸿沟,消减学习贫困的举措和经验。毛里求斯副总理兼教育、高等教育和科技部部长莉拉·德维·杜昆-卢丘蒙(Leela Devi Dookun-Luchoomun)介绍了毛里求斯政府在以技术促进终身学习方面的努力,她呼吁开展技术层面的国际合作,强化技术支持的终身学习。土库曼斯坦教育部副部长阿扎特·阿塔耶(Azat Atayev)说,土库曼斯坦通过制定“数字教育发展战略”,使用融合新技术的教学方法,应用数据分析支撑教育决策等新举措,努力推动教育变革。突尼斯高等教育和科研部代表、办公厅主任马哈茂德·祖瓦维(Mahmoud Zouaoui)介绍了本国高等教育数字平台项目和教育信息系统,“这些新举措不仅使研究者、教师、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技术开展学习,高效地利用资源,缩小数字鸿沟,还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和教师进行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了智能教育的发展。”斯里兰卡教育部部长苏锡尔·普雷马贾彦塔(Susil Premajayantha)介绍了本国教育发展情况以及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转型的探索。

智慧教育翻开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智慧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路径等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很多专家分享了对智慧教育的最新思考。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从学理上阐释了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哲学思想,揭示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规律。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教授在新著《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的发布中提出了智能时代的教育观,包括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和人机协同的教学观。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看来,智慧教育应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运用数据智慧、教学智慧和文化智慧为学习者提供智慧学习、智慧测评和智慧的服务。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方式的转型升级,智慧教育之本在于构建数字教育、兴趣教育、心理教育和成才教育。发展智慧教育的核心是理念革新、数据驱动、智能优化和模式再造,利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对范式进行重塑重构,实现场景的再造、业务的再造和服务的再造。

学术界对智慧教育的理论建构仍然“在路上”,或许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智慧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将极大地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21世纪是属于终身学习者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就是要在2030年之前为所有人提供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阿莎·卡瓦(Asha S.Kanwar)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莫言先生指出,在智能时代终身学习变得异常重要,“我们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追踪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在“教育数字化与终身学习论坛”上,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总干事穆罕默德·乌尔德·阿马尔(Mohamed Ould Amar)介绍了阿盟正在推动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相关项目。“我们举办了阿拉伯编码周以促进编程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普及,使用区块链技术验证大学学位证书以帮助学生继续深造和顺利就业,我们还推出了一个教育平台引领年轻一代进入元宇宙和NFT的世界。”

会上,三位院士畅谈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提出,将“育人之道、大学之道、时代之道”有机融合,并分享了南京大学以高水平学科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核心支撑的实践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提出,未来人、物、机三者所构成的新型生产关系将推动智慧教育走向“绿色教育”,即一种真正使学习无处不在、创新不断涌现的教育新形态。他还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打造智慧教育综合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认为,应对数智技术挑战,高校要以多学科交叉和创新教育为主,通过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评价创新,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将会取代大量人工,导致新的结构性失业,劳动者必须提升自身以适应时代变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将伴随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终身学习的理念将逐步深入人心。专家们提出职业教育的变革迫在眉睫,应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聚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孙善学教授提出,构建职业院校数字化新生态,明确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多部门代表主任汪利兵教授分享了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的关键策略,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教授分享了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和教法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革。

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与教育文化发展,深化双方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合作,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期间举办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校长工作坊”的专场活动。来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8国的教育部门官员、职业院校校长和管理人员围绕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和创新方法建设更加有效、灵活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开展了研讨交流,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观访问等活动。

战略规划: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宏伟蓝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重构教育生态与愿景,重视人工智能战略规划,合理设计智慧教育政策框架是推动教学创新并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支撑和保障。陈杰副部长指出,发展智慧教育,是教育变革的重大工程,投入巨大,影响深远,需要系统谋划、科学规划,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为了有效应对持续存在的教育挑战,需要将技术纳入更广泛的政府战略,增强教育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系统所有参与者的数字能力,使他们能够成功、负责任地与技术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马丁·贝纳维德斯(Martín Benavides)说。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政策规划论坛”上,与会专家分享了对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政策规划的理解,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新实践探索。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宋珊萍认为,“宏观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教育的普惠性,确保数字教育资源能够覆盖到每一个学习者,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到数字教育带来的机遇。”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加快教育政绩观改革,推进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推进数字教育赋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强化教育经费保障,从而高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项目协调官劳尔·巴尔德斯·科特勒(Raúl Valdés-Cotera)提出通过数字技术扩大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指出,“很多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一直在战略性地使用在线学习工具为更多学习者,特别是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学习机会。应促进国家内部和国家间高等教育知识经验和资源的交流,这对于增强技术对教育的支持能力,扩大多元化入学机会至关重要。”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项目主任哈莱娜·哈里斯(Harlena Harris)指出,“成功的教育需要政策的设计、决心和能力建设,这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应通过技术赋能思想来转变教育模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希尔(Andreas Schleicher)倡导在数字世界中学习。

从实践层面看,国家教育战略规划和宏观政策对区域教育转型的影响正在显现。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学争说,智慧教育为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插上了“翅膀”,助力西工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侯元东介绍了温州教育的“数字大脑”,“温州打造了集成型应用平台‘好学温州’,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教育联动机制,构建了智慧教育生态圈。”

科技赋能:推动教育变革的强劲动力

ChatGPT的爆火第一次让人工智能大模型真正走入了大众视野,它能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图像、视频等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广泛应用将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也将使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大模型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大会期间,两场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论坛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的目光。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正向着高复杂度、高效率,以及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相整合的方向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教授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将有助于提升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创造自适应学习环境,激发灵感创造,助力人机协同教学、创建高质量教育资源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肖·泰勒(John Shawe-Taylor)强调,要以人为中心,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尼尔·赛尔文(Neil Selwyn)教授作了主题报告《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从肆意的炒作迈向现实的希望》。他认为应理性而审慎地看待AI对教育的影响,“过分夸大和完全禁用均不可取”。他分析了AI教育应用的边界、原则和未来场景,并强调应重点关注社会对AI应用于教育的批评与担忧。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教授回顾了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以教案生成、批改作业、智能出解题、搜索功能等实例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重大影响,并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复杂推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论坛”特别设置了人机对话环节,邀请智慧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师生与4个不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展开对话,人机同步回答问题并参与讨论。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教授指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面临的10个挑战,四川省康定市康定二中初中学生钟子萧、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三合镇中心小学学生周润洲提出了“AI未来将扮演什么角色?”“AI会取代我的老师吗?”“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等有趣的问题。

生成式大模型为心理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生成式AI大模型与心理评估国际论坛”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和业界人士分享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翰·拉斯特(John Rust)教授介绍了AI对心理测量学的影响,美国奥本大学的心理系范津砚教授介绍了如何基于AI聊天机器人产生的个性数据优化招聘面试等场景中的个性评估。北京师范大学骆方教授分享了基于大模型的自动化评分尝试,英国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副教授 Yeun Joon Kim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前景,并指出正确使用ChatGPT将使人机之间的结合显现更为巨大的创新能力。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在“科技赋能教育变革”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指出,“发展教育科技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路径,即用数据赋能和科技助力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教育这一美好愿景。”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库拉塔(Richard Culatta)强调要向年轻人传授AI的原理和应用技能,帮助他们运用AI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使年轻人做好准备,让他们可以在人机协同的条件下进行团队协作。”北京师范大学李艳燕教授指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亟需学习环境的智能升级,应通过构建立体综合教学场,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精准推送学习服务。“云边端协同的多模态感知将加强多维学习状态监测,学习过程的全链条分析将助力精准化教学决策,跨场域融通将支持多粒度学习者画像刻画,人机协同将赋能自适应学习支持与服务。”李艳燕说。

扎实推进教育新基建,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是“数字校园与智能教育装备论坛”关注的核心议题,与会专家围绕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及应用、智能教育装备和技术解决方案、智能教育产品测评、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瀛指出,教育装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新时代促进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他呼吁加快教育装备标准化推进的速度,将标准作为战略性资源,为教育创新提供转化载体,使其成为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的桥梁。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主任杨非介绍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情况,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分享了关于智慧校园服务生态体系建构的思考和实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教授介绍了基于场景导向的教育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

展望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认为,“虚实融合的“泛联网”的连接对象将扩展到物理对象的数字孪生、人的化身和数字原生对象,为实现人类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共享生存并自由穿梭开辟希望之路。未来虚拟现实2.0将融入新一代学习环境,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轻松、投入和有效地学习。

网龙网络公司、中国联通、科大讯飞、紫光魔度、新华三集团、百度、华为、阿里云、京师睿道、一起教育科技、腾讯教育、洋葱学园、松鼠Ai、OUR SCHOOL、纯净资溪、Rokid、金沙江科技等企业代表分享了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智慧教育展”,多家企业展示了最新的智慧教育产品与服务。

数据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本次大会以“教育转型与数据治理”为主题,并举行了“数据治理与认知发展”论坛,显示了对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强烈关注。数据治理、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相关的立法立规……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科技公司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从多个层面对此展开了深入研讨。

“我们将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完善数据安全分类分级制度,细化数据权限管理机制,提升使用人员数据安全意识。”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说,“中国政府将继续纵深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大数据的开发运用,促进教育的变革创新。”塞尔维亚教育部国务秘书阿纳马利亚·维切克(Anamarija Viček)先生分享了对教育数字演进与转型的观点,以及塞尔维亚开展数字治理的进展和经验。南非科学院院士马莫·穆切(Mammo Muchie)教授呼吁,国际社会应共同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教授以ChatGPT为例介绍了AI大模型及其应用。“ChatGPT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无法说出准确原理的重大发明。”刘挺说,“ChatGPT是一种智慧的涌现,在海量信息的在线记忆、任意任务的对话式理解、复杂逻辑的思维推理、文本生成和即时新知的学习与进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认为,大模型的发展前景在于应用行业私密数据构造行业大模型和场景大模型。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光巨教授指出,在教育数字化叠加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数据成为核心要素,越来越多的学习在互联网环境中发生,“获取真实数据,科学设计底层算法,高效节能地运用算力网络,实施多元有效治理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局长蒙莹分享了该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路径。龙华在深圳市率先发布了区级人工智能教学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双翼多核”的人工智能教育格局,构建了以“1+4+N”为特征的人工智能教育龙华模式。龙华通过创新课程建设、开发特教育资源、强化平台支撑、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少年实践创新、深化贯通培养等举措,持续提升和优化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效,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王晓丽介绍了云网融合技术演技与教育应用的全球趋势,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亚阳教授分享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童莉莉分析了AIGC驱动下的认知发展新路径。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Prof. Shahbaz Khan)所言,“技术在教育中的复杂应用需要全面地加以评估。人工智能必须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提高人的能力为目的,并且要合乎伦理,避免歧视,遵循公平、透明、可解释等伦理准则准。”

通过数据中心建设和标准化的数据治理,区域管理效率和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提升。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顾瑞华说:“我们通过电子证照的跨层级、跨部门相互认证和免征调用等方式,让学校和家长能够实现不见面、一站式的入学报名审批。”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总督学张英说:“为了落实数据治理的国家战略要求,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聚焦数据支持下的教、学、研、管、评,全域推动区校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持续推动管理应用的优化与创新。”

区域转型:构建教育新生态的实践探索

教育部启动的“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是智慧教育的落地之举,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和实验。区域发展上关国家教育战略的贯彻落实,下联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和“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两场论坛成为本次大会参会人数最多、最受关注的活动。

会与专家深入探讨了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特色、区域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等问题,共议如何以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形态。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发布了“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和“2022年度智慧教育案例集”。祝智庭教授作了题为《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的主题报告,香港教育大学学习科学研究讲座教授吕赐杰(Chee-Kit Looi)指出,教师准备度和AI素养提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马丽分享了数字化引领省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崔昌宏围绕“以数字赋能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为题,分享了四川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他强调以需求为先、实效为要、变革为本的理念,破解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城乡、学校间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北京市海淀区、浙江省温州市、江西省南昌市、上海市闵行区、湖北省武汉市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代表介绍了各自区域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在支撑智慧教育的环境、模式、服务、治理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杜荣贞从建设、应用、融合、创新四个维度,介绍了数字化转型下海淀推进智慧教育新生态建设的成效与经验。“海淀区将教育的育人本质和数字化的创新特征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升级数字化支撑环境、打造特色智慧校园、鼓励教与学模式创新、推广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等举措,推动智慧教育从环境观、工具观和资源观等方面向内涵式发展演进”,杜荣贞说。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局长黄琰分享了数据引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南昌实践,“南昌以招生数据支撑办学与治理机制优化、以实践数据驱动学校与社会资源融合、以学业数据赋能教学与评测体系革新,努力提升科学育人质量。”

安徽省蚌埠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江苏省苏州市教育部门的代表就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对话。

湖南省长沙市、上海市宝山区和长宁区、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两江区、江西省抚州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福建省福州市教育部门的代表分享了构建数字化体系,赋能高质量教育的实践经验。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孙传贵带来了智能技术赋能长沙普通中学教育质量增值评价改革的探索。长沙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细化评价指标体系、研发评价分析模型、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破解了综合评价实施难、增值评价操作难、评价结果应用难等一系列瓶颈问题。长宁区是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说:“长宁区围绕基座、数据、生态三个关键词,走出了一条整区推进‘标准化+个性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行之路。”湖北省宜昌市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构建“教育大脑”,筑牢教育中枢底座,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创新教育应用场景,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宜昌市教育局局长邓玉华分享了发展智慧教育的宜昌经验。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振兴。“科技赋能教育、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等不应该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银付说,“应打破壁垒,努力让各个地区的学生都能够在技术支持下开展智慧学习。”作为教育公平与全纳的核心议题,农村教育转型、乡村和偏远地区孩子的教育牵动着与会代表的心。专家们围绕如何把握智能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智慧乡村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解决方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等前沿问题进行了研讨。

厄瓜多尔教育部前部长蒙塞拉特·克拉梅尔(Monserrat Creamer)分享了厄瓜多尔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方面的创新实践。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办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亚洲理工学院尤努斯中心主席穆哈迈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指出,学生不仅要掌握某种技能,更要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激励人们有所追求,并让这样的精神融入到受教育者每一天的生活中。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融合创新学院执行院长、亚洲理工学院原校长、泰国皇家科学院院士Worsak Kanok—Nukulchai教授提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众化缩小城乡差距。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郭绍青教授的报告围绕“农村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过程公平”展开。他指出,我国乡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的结构性缺员和教师能力素养不足,可以依托各级教育平台为乡村学校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通过在线资源的协同应用支撑小规模学校开展人机协同教学,同时扩大“三个课堂”的覆盖面,以“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促进课程教学的过程公平。

造就贤才:发展智慧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教育的使命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培养栋梁之材。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场波及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变革正在校园中、家庭中、社会中发生,这必将改变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重塑我们的未来。

智慧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师。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变革的肯綮所在。“如何能够让教师这份职业变得充满乐趣,对于教育工作者、技术提供方,以及各利益攸关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教授说。

在“教师数字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国际能力建设研究所所长昆汀·沃顿(Quentin Wodon)指出,非洲仍有大量孩子正在遭受学习贫困,很多10岁儿童无法阅读和理解符合他们年龄的文本。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发挥关键作用。应采取措施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具有实用性,教师培训应涵盖技术素养、数字素养等内容。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作了题为《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介绍了教育部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素养与技能方面的举措。“师范院校天然连接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提高人的数字素养、深化教育数字化变革、建设教育强国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说,“北师大近年来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助推全民共享数字化发展的成果。他建议不断推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强化师范院校间的信息共通、资源共享,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改善教师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崔廷辉分享了青海借力数字引擎赋能人才培养的探索,“青海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抓住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的有利契机,组织教师充分利用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教研、研修等活动,为学习者的发展全面赋能。”

大会期间,专家们还就“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展开了专题研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介绍了技术赋能的教学评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思路,即通过教学评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推动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结果的变革。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信息化教学专委会委员马涛认为,技术将带来教学的资源升级、结构重组和时空拓展,从而重塑教与学模式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学与装备信息化处处长张权介绍了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的进展。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蔡春介绍了该校支持“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项目所做的工作。首都师范大学广泛联系各方专家,为各地提供深入的专业引领和专业的支持,努力推动形成适用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打造实验区品牌。来自重庆、大连、青海、广东等地的教育局长、研究机构负责人和校长交流了区域和学校在新型教与学模式方面的探索。

智慧教育成就智慧人生。如何培养好学、乐学、智学的学生,造就大批符合社会需求、引领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本次大会上专家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评价创新论坛”邀请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领导、智慧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近30个试点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围绕教育部启动的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区域试点工作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斯洛文尼亚数字化转型部前部长马克·鲍里斯·安德里亚尼奇(Mark Boris Andrijanič)指出,有关研究显示,未来将有70%的工作要仰赖数字技术与数字技能来完成,年轻一代必须要掌握最新的科技,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从数字原住民成长为数字领袖。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介绍了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与进展。北京师范大学郑勤华教授表示,将围绕表现性评价,通过多元数据采集、多元数据处理和分析,以“高精尖”技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量和表征。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分享了对评价改革与综合素养理论建构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介绍了学生多场景伴随式数据采集与汇聚技术。来自重庆、长沙、阳泉、北京房山区、佛山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分享了信息技术支撑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创新的实践案例。

为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智能时代的成长,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大会特别举办了面向师生的“智慧教育创新实践论坛(教师论坛)”和“未来教育创新设计论坛(学生论坛)”,就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技术教育应用的实践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数字技能与专业发展、学习环境设计和学习数字化转型、智慧教育优秀案例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创新解决方案。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袁家政教授认为,AIGC赋能开放教育主要体现为传统课堂向智能课堂转化,训练手段、教师角色、评价方式更趋智能化,教师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资源,学生跳出被动的知识接受更专注于创新思维的提升等。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熊余教授聚焦高校在教学智能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介绍了重庆邮电大学在数据治理方面的心得与经验。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呼吁从设计思维的视角来探究未来教育的形态、方向和需求。来自13个国家的优秀大学生代表结合所在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经历分享了经验、交流了观点。

大会同期举办的活动还有“第六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总决赛。赛事自3月1日启动以来,共吸引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余名高校学生和两千余名中小学教师报名参与。在经历了初赛、预决赛的激烈角逐后,大学生赛道和中小学教师赛道分别有20个优秀作品入围最后的总决赛,并决出了金银铜奖项。

国际合作:迈向教育美好未来的桥梁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人们带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2022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上指出,“必须变革教育,因为教育正处于深深的危机之中”,会议将“数字学习和转型”作为五大行动领域之一,呼吁各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推动教育变革和终身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着重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新道路,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报告号召全球各国团结起来,通过教育变革重塑理想的未来社会。

为了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国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自2019年起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今年2月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积极推动各方的政策对话和交流,呼吁共同推动消除数字壁垒,促进资源开源开放、共享与共建。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数字教育应是开放合作的教育,数字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开放合作的高效平台,开放合作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要素。”北京师范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也始终以促进全球教育的开放合作为己任。“大会自2020年举办以来,为国际社会开展智慧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的平台”,陈杰副部长对大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北京师范大学愿与各界朋友精诚合作,持续挖掘技术潜力,共同助力教育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说。

大会闭幕式上,网龙发布了《EDA白皮书》。EDA是一个教育共创平台和多元激励体系,EDA通过开放资源和通道让师生无论深处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得教育资源,也可以对课件进行再创造和传播,从而参与全球数字教育生态的共创共享。“网龙正在构建理想化教育创新形态,它是一个新时代的公共智慧教育平台,旨在利用先进、有趣的技术生成海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全球多样化的学习者。”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网龙公司董事长刘德建说。

黄荣怀教授代表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GSENet)发布了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成果“强化面向教育2030议程的智慧教育战略:教育数字化转型跨学科研究报告”。报告在数字转型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并阐释了智慧教育的特征;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22个国家或地区的数字教育政策进行了分析;依托全球公共数据集,分析了智慧教育4个维度的相关指标对SDG4发展目标的贡献度。

会上,“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GSENet)”共同发起了“全球智慧教育战略倡议”。倡议包括:各国政府应围绕变革教学方式、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研制前瞻性政策三个战略性杠杆点推进智慧教育发展;政策制定者应从基础设施、资源、课程、数字能力与素养等方面分析和制定国家教育政策,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各利益相关方应加强合作,加速发展包容、公平和优质的教育,建立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

“中国始终认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合作,中国愿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国际社会密切合作。”陈杰副部长针对智慧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提出了三点倡议,“一是加强政策对话,携手推动教育变革;二是加强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公平包容;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合作,携手推动教学变革。”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诚如单志广主任所言,从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教育的蓬勃发展来看,这是最好的时代;而从全球教育理念的分化、教育路径的迷茫等来看,这又是最坏的时代。可以说,对于积极应变、乘势而进的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于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人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智慧教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演进的必然,它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并发,与人类社会的转型同步,它将以人文主义理念为旗帜,以科技赋能为驱动,引领教育的新发展。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智慧教育的洪波涌起,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因时而动,勇担大任,争当时代弄潮儿,智慧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我们要知难而进,胼手胝足,共同开拓智慧教育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