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报》“信息化专刊”开设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专题解读”,邀请知名专家就如何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发表解读意见。同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网络》 、《教育研究》等杂志以及相关媒体也发表了教育部领导、专家和学者的解读。CITlab为大家整理了14篇“2.0行动计划”的重要文章,密集放送大咖们的观点和意见!
杜占元:加快融合创新发展 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
在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做了题为《加快融合创新发展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的主题报告,报告中,他重点提到四个方面。
第一,站在新起点,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二,应对新变化,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必须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形势,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思考教育如何与人工智能结合这一命题。
第三,走进新时代,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实现创新发展。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被列入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要准确把握 “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任务,深刻理解 “三个新模式”的内涵本质。
第四,踏上新征程,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部署和高效执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的核心工作就是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要全力写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
点击阅读原文:杜占元:全力写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
雷朝滋: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成效远超预期,实现了“五大进展”和“三大突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可以简要概括为“1238”,即:坚持一个核心理念,坚持两条基本方针,狠抓三大关键举措,创新八类应用模式。
通过教育信息化2.0的实施,要努力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基本目标,并力争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开放、共享、规范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观。
二是要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较之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措施,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则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要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不仅会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更要具有信息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
三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信息时代的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从理论到方法都需要加快发展。如何进行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努力。
雷朝滋: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点击阅读原文: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 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
李楠: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实现“三大突破”
自2016年以来,在党中央指导下,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引下,全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在探索实践中积累和凝练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验,不仅取得了 “五大进展”,而且实现了“三大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在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上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途径,是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是抢占国际教育发展制高点的普适策略,是顺应新技术变革教育趋势的必然选择,是信息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要奋力开创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将观念转变、培训提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作为推动工作的基本方式,将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应将网络安全和教育信息化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筹推进、统一实施;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要加强同业交流,互相帮助提高;要遵守培训纪律,取得满意效果。
李楠: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8年6月刊
http://www.media.edu.cn/zcjd/news/201806/t20180627_1613319.shtml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http://www.scezju.com/redir.php?catalog_id=33&object_id=231028
舒华:教育信息化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教育信息化从1.0进入2.0,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首先,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其次,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教育信息化要牢牢把握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既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又需要我们保持定力。教育信息化2.0来源于1.0又高于1.0,存在着变与不变的关系。
最后,“教育信息化2.0”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两个概念是必须明确的,教育信息化2.0≠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的先导性工程。
舒华: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处长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18年5月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328443718383336&wfr=spider&for=pc&isFailFlag=1
任昌山:加快推进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聚焦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创新发展,使信息技术逐步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从快速提升教育信息化使用的规模和数量到提升应用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体系重构,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使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
发展教育信息化2.0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由之路、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信息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制定需要从以下六点考虑:
1. 阐述清楚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在理论上更透彻,让大家明白1.0阶段做到了什么,2.0阶段还要做什么,对发展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明确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目标。推进教育信息化2.0,要以“三全两高一大”的整体目标为发展方向,推动实现“三个转变”,构建“三个新模式”。
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信息化2.0的先导行动。教育信息化2.0是一个发展阶段,将是一个延续若干年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定位是一个五年行动计划,是教育信息化进入新时代的先导性计划,是教育信息化2.0率先启动的重点工程,先期启动实施8项行动任务。
4.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着眼全局。教育信息化2.0重在加强统筹、拓宽视野、放眼全局,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相关重点工作部署纳入八大行动计划内容进行系统布局。
5.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聚焦重点。在八大行动的设计上,聚焦了转段升级这一核心要义,没有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重点行动,而是作为保障措施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部署。
6.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系统推进。下一步,教育部将陆续印发一系列配套的指导性或操作性文件,通过“1+N”文件的方式,力争全面部署实施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保证达到预期目标。
任昌山:教育部科学技术信息化处副处长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https://mp.weixin.qq.com/s/TPIgb5mMdwXK3sG5aQBjkg
王珠珠: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担当起共同责任——智能化领跑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又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文件。2018年全国电教馆长会议提出,要深入学习领会“2.0行动计划”,推进全国电教系统工作全面转段升级,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我们将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担当起“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的共同责任。
树立大资源观,推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2.0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优势所在。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个性化、终身化学习的新突破。“2.0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实现“人人用空间”,是教育信息化的新任务,也是当前推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普惠师生的能力。“2.0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首要目标和任务是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
王珠珠:中央电教馆馆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26日 第3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5/26/content_499886.htm?div=-1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
教育信息化发展会经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典型阶段,中国教育信息化“起步”与“应用”两个阶段,现已基本完成,将进入“融合”和“创新”的新阶段,即从教育信息化1.0向2.0阶段跃升的关键节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既有普遍性规律可循,同时又会展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把握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揭示阶段性特征,是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向2.0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
总体来看,教育信息化2.0表现出以下五大显著特征:
1.从专用资源到通用资源:教育资源的拓展。一是资源极大丰富;二是组织方式全面改变;三是资源形态彻底重塑;四是供给方式全面升级。
2.从应用技能到信息素养:师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把自身打造成为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需要的新一代教师——“数字教师”,尽快实现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向信息素养养成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以正确且合法的方式使用信息技术,成为信息化社会合格的“数字公民”。
3.从应用驱动到创新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的关键在于“用”上,那么教育信息化2.0的灵魂则在于“化”上,即实现针对传统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资源重配、文化重塑,改变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范式更替。
4.从注重速度到提高质量:关注焦点的转移。教育信息化1.0主要靠资金投入和技术应用来驱动,教育信息化2.0则必须靠创新来驱动。这种创新,一方面是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学习的方式、评价的机制、管理的体制的创新。
5.从经验管理到精准管理:治理水平的提升。在2.0阶段,随着“三通两平台”特别是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不断走向深入,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互通共享,基于对教育管理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深度应用,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需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引领教育信息化2.0创新发展的基本战略方向,以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把握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规律,以信息技术支持的结构性变革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创生发展。
杨宗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督学
吴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 (华中) 副主任
郑旭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来源:《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https://mp.weixin.qq.com/s/JDbQSggw8HnxMBro2PlBTA
任友群:书写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奋进之笔”
对照此前教育部所颁布的各类教育信息化推进指导文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有四个突出特征:
1.突出了时代背景。新时代缔造新技术,新技术推动新教育,新教育成就新时代。这一逻辑既是贯穿“2.0行动计划”的一条主线,也是其中的精神内涵。
2.突出了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所确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也必须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
3.突出了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既有促进教育发展的工具性价值一面,也有提升相关主体信息素养的本体性价值一面。
4.突出了应用驱动。工具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教育领域信息化工具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这应当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迈进了“2.0时代”。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走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不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更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而更加坚持时代引领,更加坚持应用驱动,更加坚持深度融合,更加坚持教育治理;更加兼顾探索普及,更加兼顾区域差异,更加兼顾社会各方,更加兼顾顶层基层的四个“更加坚持”、四个“更加兼顾”则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主要特征。
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8日 第3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4/28/content_498213.htm?div=-
《电化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https://mp.weixin.qq.com/s/n-6fuptKEqLgfdM60TgkTA
黄荣怀:升级教育信息化 助力教育系统变革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体验、开放、融合、数据、连接、服务、创新、引领、变革、智慧十大特征。每个人既是教育信息化2.0的价值的享受者,又要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一、教育信息化2.0契合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需求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彻底变革传统教育,形成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是一种历史必然。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具有较大的潜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学校教育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人工智能将释放教师生产力,成为教师角色转变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高等教育亟待面向新形势新需求,以建设“新工科”综合改革项目为契机,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二、教育信息化2.0赋能新时代教育系统变革
目前正是从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逐渐转变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期。教育变革主要表现为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但是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亟须探索新型学与教的创新模式。教育变革的基本特征是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的边界日趋模糊,走向开放学习和教育系统重构。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力量,将承担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的重任。
三、教育信息化2.0着力提升教育改革的支持服务能力
加速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优化优质数字资源配置,是促进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重要手段。应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全体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为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服务支持,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性服务;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选择合适的设备、资源、解决方案等,以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与作用,彰显教育信息化价值。
黄荣怀: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19日 第3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5/19/content_499424.htm?div=-1
点击阅读原文:黄荣怀: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体验、开放、融合、数据、连接、服务、创新、引领、变革、智慧十大特征
吴砥、邢单霞、蒋龙艳: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不仅是对前期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回应,是对后续发展思路的整体规划。新时代,教育信息化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必须从顶层设计高度进行重新定位,教育信息化不仅要实现融合发展,而且要创新发展;它不仅是外生变量,而且是内生变量,不仅要全面推动,而且要支撑引领。
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八大行动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规划了八个行动计划,这八大行动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在整体上有较紧密的逻辑关联,从实施主体的角度,八大行动可以分为区域、学校、师生三个层次。从发展重点的角度,八大行动可以分为保障底线、全面发展、引领创新三个类别。
八大行动的相互关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作为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先导性工程,对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进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构建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新生态。
吴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邢丹霞、蒋龙艳:华中师范大学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https://mp.weixin.qq.com/s/PancRziHqt3TVISzvKncsA
朱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落地生效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加快推进“2.0行动计划”落地生效,亟待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效率问题。通过机制创新,体系重构,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整合各方力量,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强化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动力问题。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变化,是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从“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务本位”的教育治理转型。
第三,坚持应用驱动,着力解决建设问题。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在继续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与应用,抓好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探究性学习探索实践,把推进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促进融合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第四,推进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合力问题。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尤为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创新,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只有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其他团体共同合作的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朱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15日 第8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5/15/content_499115.htm?div=-1
刘邦奇:人工智能构筑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也是出台“2.0行动计划”的重要背景和动因。
“智能化”是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内涵和显著特征。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强力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急需新的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解决教育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教育变革已成为共识。
构建智能学习环境,为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供有效支撑。“2.0行动计划”提出“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为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推进智能教育应用,构筑“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发展智能教育是“2.0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应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应用与变革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建设。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智能时代急需大批多种层次和类型的智能化创新性人才,通过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大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刘邦奇: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2日 第3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6/02/content_500342.htm?div=-1
钟绍春: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点
要真正将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特别是实现教学创新,一定要抓住将教育信息化2.0教学创新变为现实的关键点开展工作。
构建环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现优质教师智慧全覆盖。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名师和优秀学生在动态过程中有机结合、协调工作,通过技术深入、系统、持续挖掘出名师和优秀学生的智慧,使得智慧学习路网越来越适合更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建立有效工作体系实现融合创新应用常态化。以区域为单位,至少以学校为单位,选拔种子教师,请学科专家、融合创新应用专家、技术工程师联合打造和支持种子教师,使种子教师能够常态化上课,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常态化应用过程中形成本地化应用资源。
充分运用学习大数据全面调控教与学活动。依据学生学习大数据,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层次、学习方式,完成相应问题和任务的学习;依据全班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大数据,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及时为学生调整学习路网和建议的学习方式;依据所有教师实际教学情况,教研部门将有共性问题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等。
钟绍春: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23日 第3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6/23/content_501607.htm?div=-1
曾海军、徐晶晶:教育机器人——智慧学习环境的关键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并强调要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教育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仿生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典型,并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就未来教育机器人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需求层面:教育机器人不仅要了解跨地区需求的差异,还要规划适用于全球的教育机器人及应用,拓宽教育机器人的应用情境。
2.社会层面: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规定教育机器人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并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培养师资力量。
3.国家政策层面:国家应规划与机器人教育相配套的产业政策,将机器人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我国教育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
4.技术层面:具有分辨语意能力且具备如同真人一般的互动性是教育机器人理想的发展目标,因此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两项技术将是教育机器人的关键发展技术。
曾海军: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
徐晶晶: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博士生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9日 第3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6/09/content_500867.htm?div=-1
点击阅读原文:教育机器人:智慧学习环境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