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使传统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资源丰富、设备灵活的智慧学习环境也容易出现信息呈现不当、学生认知负荷过重的问题。
如何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合理配置媒体资源,有效设计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呢?这是目前很多老师、研究人员和教育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知负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认知负荷理论是一种根据人脑认知结构而建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不同教学设计的学习效果。认知负荷的相关原则可以为智慧学习环境中工具、资源等元素的设计提供有效指导。
今天,CITlab(搜索CITlab,关注微信公众号)为大家带来一篇认知负荷领域的SSCI论文——《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动画及仿真设计要素》(Design factors for educationally effective animations andsimulations)。文章着重介绍了教学中的动态视觉信息设计,并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梳理了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动态视觉信息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原则,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该文的作者之一Jan L.Plass是美国纽约大学游戏教育与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教育技术研究与评估联盟(CREATE)创始人,教育传播与技术学院教授,数字媒体与学习科学第一位普利特戈达德讲座教授。
Jan L.Plass教授还将作为主讲嘉宾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国际认知负荷理论协会(ICLTA)合作发起的第十一届国际认知负荷理论会议。该会议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认知负荷领域国际级大师及教育心理学家,目前已在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台湾、法国等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今年的会议将于9月4日-6日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们将针对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认知负荷问题展开探讨。
点击附件下载 获取论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