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上午,第6期“互联网+教育”创新沙龙暨cMOOC2.0《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课程结课仪式在北京好未来集团成功举办。CITlab为您带来沙龙情况介绍、cMOOC2.0五大主题的精彩回顾与反思,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对课程的总结。
“互联网+教育”创新沙龙是由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与未来之星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沙龙。cMOOC2.0《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设计开发,自2019年3月12日开始运行,围绕五个主题展开了系列讨论,汇聚了学者、一线教师、企业实践者、学生等多类群体的智慧,共同探讨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规律、路径和解决方案。
沙龙介绍
本期沙龙由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教授主持,包括课程回顾、圆桌讨论、主题回顾与反思、证书颁发、好未来展区参观等环节。圆桌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李爽副教授主持,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淡晗勋老师、北京市石景山社区学院赵秀艳老师、学堂在线课程部刘志慧老师、江南大学研究生刘璐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鲍婷婷等五位学员代表进行了分享交流。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张婧婧、李爽、赵宏、冯晓英、郑勤华分别对cMOOC五个主题进行了回顾。未来之星负责人裴钰进行了《教育科技行业展望》的主题分享。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科带头人陈丽教授进行了总结。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孙洪涛副教授、谢浩老师、陈青老师、姚自明老师等相关师生,《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单玲、策划编辑郝丹,以及cMOOC2.0课程部分学员也出席了本次沙龙活动。
与会者合影
沙龙主持人郑勤华教授介绍了出席本次沙龙活动的各位嘉宾及本次活动的主要流程,结合cMOOC2.0的课程回放及部分学员的采访视频,带大家回顾了cMOOC2.0三个月的学习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 郑勤华教授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李爽副教授主持,围绕课程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学习困难和解决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淡晗勋老师表示自己受到了第一期课程的吸引,有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同时联通主义的实践策略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性也是自己关注的方向;
北京石景山社区学院的赵秀艳老师表示对联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实践很感兴趣,由于课程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很强,使得学习过程的孤独感大大减弱,课程联通了不同背景个体的智慧与经验,从而满足不同人的需要,线下沙龙是最喜欢的课程环节;
作为产业从业者的学员代表,学堂在线课程部的刘志慧老师表示陈丽教授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系统层面的观点使自己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时有了新思路,认为联通、强交互性、学员的高输出性是这门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对cMOOC和联通主义的好奇和困惑、“互联网+教育”话题本身的热点性是江南大学刘璐同学参与本门课程的主要动机,她认为cMOOC话题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人的社会性、开放自由是区别于传统课程和xMOOC的重要特征,通过参与课程学习,自己更爱交流与分享,写博客是反思学习的有效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鲍婷婷同学表示这门课程是走进专业领域、全方面了解当前“互联网+教育”变革实践现状与问题的有效途径,群智汇聚、平等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征,最喜欢的课程环节是工具体验活动。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时间规划与管理能力、联通意识、批判性思维与决策能力、表达能力、问题意识成为联通主义成功学习者的必备能力。
圆桌讨论
cMOOC2.0课程总结与反思
cMOOC2.0五个主题的负责老师基于各个主题的分析数据分享了设计与运营主题的感受。
主题一基于陈丽教授提出的“回归论”知识观和王志军副教授分享的联通主义的本体论,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企业实践等多角度探讨了“互联网+教育”知识观与本体论的实践意义。负责该主题的张婧婧副教授表示本轮学习中学习者生成的大量超出设计之外的话题将成为第三轮主题内容进化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 张婧婧副教授
主题一回顾
第一周直播:“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与本体论
陈丽教授:《“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知识的回归与动态进化》
陈丽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是从两个空间支撑的人类实践到三个空间支撑的人类实践的过渡转折时代,信息空间作为第三空间加入到人类实践中来,特点表现为资源共享化、信息众筹化、行为数据化、时空灵活化、关系网络化。同时陈丽教授分别从知识的回归现象、内涵的丰富、知识的动态进化、知识的特点以及新知识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启示等方面分享了“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提出“互联网+”时代,除了抽象、符号化的知识,还有大量境域化、经验性的知识得以在网上传播,知识更加动态化;知识霸权正在解构,由有限书本知识到海量网络知识,由静态客观知识到动态主观知识,由普遍抽象知识到境域操作知识,由分科系统知识到综合碎片知识;知识生产方式呈现交叉创新特点,知识的存储与生产呈现网络化特点,知识的生产起源于问题或者分歧,知识生产和传播是同一个过程。教育实践如何适应新的知识观,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命题。
王志军副教授:《联通主义:从学习理论到“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
王志军副教授介绍了联通主义理论及其发展,提出传统教育是相对封闭、线性、标准化的简单系统,而“互联网+教育”则是开放、非线性、多维度的复杂系统。王志军副教授从三个层次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联通本质:第一个层次是Siemens提出的神经网络、概念网络、外部社交网络(例,社群化学习)三个网络相互作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联通。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各种虚席模式和教学模式相互混合,人机一体已经成了不可变革的趋势。第三个层次是组织生态联通。例如,教育与社会的融合,产学研一体化;越来越多的社区教育致力于服务于终身学习;社群化自组织、开放共同体的建立。
第二周直播:“互联网+教育”知识观与本体论的实践意义
本次直播围绕“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与本体论在不同实践领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在线讨论交流。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解读者、传播者,无论是对研究者、师生、还是家长老说,媒介素养都变得尤为重要。
贺亚老师指出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仅限于使用过互联网的层次,并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关注课程重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编程教育与教师培训课程,重视学生的评价,并注意连接家长,家校联合,教师、家长、学生彼此紧密联系,改变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学习知识的速度远低于知识的生产速度;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改造者,更是生产者。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王志军老师表示借助互联网不断学习,学习的不光是学习知识,更是要将所学的东西与生活实际相联通,这对于个人的提升非常的有帮助。
“互联网+教育”的新知识观与本体论与当前已有实践可能存在矛盾,但那仅是因为基础规律还未探究清楚,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持续探索对我们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教育体系中去,让他们服务于教育体系,加深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学生对于未来教育的教和学、管理甚至生态体系等方面的认识。
主题二从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两方面引导学习者思考学习空间特征,进而探讨学习空间支持下的教学变革。负责该主题的李爽副教授认为如何激励和促进学员的持续参与、寻径与意会、社会性知识共建与协同创新将是第三轮主题设计时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 李爽副教授
主题二回顾
第1周直播: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的实践探索
蔡苏副教授:虚实结合的交互式AR学习空间。蔡老师认为通过增强现实即同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使得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物体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结合教学场景,能打造虚实结合的交互式AR学习空间。蔡老师还详细展示A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曹晓明教授:学习空间智能化:智慧校园建设的新支点。曹晓明教授关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分享:学习空间的内涵、学习空间的形态、学习空间重构的趋势
刘义光老师:线上线下结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刘老师提出“安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来为未来的工作安全做好准备”的观点,总结了“安全微伴”教育的安全文化育人的初步成果
第二周直播: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基于案例的分享与探讨
郭文革副教授:从教学目标出发 合理组合使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教学设计“工具箱”模型。郭老师指出教学新场景:5要素模型,即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场景,其中教学场景和教学活动在今天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加以重视。并提出了教学设计“工具箱”模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设计线性的流程,教师即教学设计师,左边是制约条件,右边是可选措施。郭老师认为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生态环境,数字化阅读是撬动教育信息化的支点,同时为我们展示了数字化阅读在线课程的实践探索。郭老师最后强调教师要积累和建设自己的教学设计工具箱,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场景,合理组合使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
杨现民教授:联通空间数据,联通线上线下教学。杨老师首先指出四类教学空间:物理空间、个人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以及存在的三种典型融合形态:物理空间之间的融合、信息空间之间的融合、物理与信息空间的融合,其中存在五条融合路径: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活动融合->场景融合->评价融合。
陈尚宝副主任:《未来空间重构与学习方式变革的区域实践》。陈老师认为:未来教育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均衡的有效手段;未来学校一定是新样态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学校;未来教师将主要承担起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的知识传授;未来的学习方式更多是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的、探究性的学习;未来学校的应用场景应该是集智能化、泛在性、强合作集于一体的实践场。
吴荣华研究员:智慧教室环境下101教育PPT与教学需求的有效融合。吴老师首先介绍了网龙101智慧教室解决方案以及101教育PPT的应用模式,而后基于一堂物理课从课前备课到课中授课进行了详细的功能演示。其中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完成预习,随机分组、倒计时、随机点名、学生抢答、虚拟实验室、发布任务、词库搜索等功能帮助教师在课中实现作业统计分析、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问题探究、理论分析、实验验证、课堂检测、课堂检测、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最后强调我们要利用技术的辅助手段,来更好的实现数据的收集,真正的减轻教师的负担。
主题三主要从不同角色主体、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新理念和新技术支撑下资源共建共享的途径和机制。负责该主题的赵宏老师提出如何引导讨论、促进讨论深度、主题呈现的结构化、子主题的聚焦与设计等是需要反思的主要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 赵宏老师
主题三回顾
第一周直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途径和机制
柯清超:《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创新》。政府主导的资源建设机制包括:政策性征集与汇聚,比如通过国家资源平台发文征集、汇聚等;政府投资专题资源开发,如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微课资源、探究学习资源、立德树人专题资源、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资源;教改活动征集,如一师一优课活动等等。出版机构主导的数字资源建设机制包括:自主投入开发;与传统教材开发结合(传统教材的多媒体化);相对封闭的建设模式。企业主导的数字资源建设机制:自主投入开发;与优质学校资源互换;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发;网络收集整理,互联网众创众筹。
王佳静:《资源共建共享解决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后顾之忧》。王佳静老师指出了成人学习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来解决。共享联盟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同行自发组建的圈子(同行业的兄弟院校);
2、 由某个技术公司将合作院校组织到一起形成联盟;
3、 能够形成健康商业模式的生态联盟。—百课千校共享联盟
第二周直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基于案例的分享和探讨
朱新兵:《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思考》。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资源协同模式,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专业机构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市场是调节供需矛盾的不二法则;构建规范化数字资源生产、审查、发行、选用机制是一项基础工程;教材资源市场将逐步开放、突破区域分割、形成大市场。
陈 滢:《产学融合2.0模式下的课程资源共建》。陈滢老师分享了产学融合2.0的特点,比如双边到多边、独立到交叉、协作到生态、单向到闭环、专业到专创等,他还介绍了慧科 – 产学融合2.0平台和慧科新工科FAST能力矩阵。
夏 立:《欠发达地区少儿编程教学的思考: 在线基础编程教育平台中的资源共享与AI双师模式》。夏立老师分享了编程猫的AI双师,他指出,这实际上是对技术、资源、老师的共享,每个课程只有一位老师在开发和运行,智能AI老师配合在线教师再加以为课堂管理老师,就可以远程解决公立学校内少儿编程课程。技术的提升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衍生出和传统相较更有发展潜力的资源融合和资源共建方式。同时,在欠发达地区的编程教育领域,整体的趋势正在从传统的师资与资源共建向平台共建以及依托平台衍生的AI双师模式共建逐步过渡与发展。
王 胜:《从结构解法角度解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王胜老师分享了佰特教育在农村学校开展的财商教育。他指出,佰特是一个课程供应商,提供素质教育。财商教育从学校角度来看,不是刚需,但从生活角度,是刚需的。佰特通过网络课程,解决偏远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通过阅读/游戏,提升学生的兴趣。另外,其网络课程利用了CCTalk的支持,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共建共享。另外,在课程设计中,还充分征求了学生的意见。他还提到,财商课程通过小打卡+简书激发本地老师的参与性,本地老师的参与非常重要,可以提高课程的可持续性。
主题四聚焦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以及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问题,探索互联网支持下的变革路径和思路。负责该主题的冯晓英教授表示,由于该主题属于上位的、比较难的主题,很多学习者怯于分享和发表看法,而畅所欲言的表达、辩论、冲突是新观点产生的必经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 冯晓英教授
主题四回顾
第一周直播:规模化教学VS个性化需求
易进:《图书分级阅读测评系统的教学应用》。易进老师介绍了图书分级阅读测评系统,目前教学领域对于平台建设与平台应用的研究都很迫切,我们需要建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规模化教学网络平台。
刘文江:《小课表,大生态》。刘文江老师认为教育要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从统一为主到个性化为主是一个必然趋势。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的调查里提到,到2030年教学内容的定制化和个性化将超过83%,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只有17%。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大规模的班级化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课程设置和人才选拔的方式的改变,我们有可能让孩子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的得到满足。
樊星:《AI智适应技术赋能传统教育行业》。樊星老师主张,目前K12教育最大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教育需求和落后的教育体制和现状的矛盾,其问题的核心在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直接提供资源来解决供给关系的解决方法(高薪聘请外教优质资源,双师教学法等)治标不治本,而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让系统模拟特级教师,通过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1V1的AI超级老师,能从根本上解决供求关系带来的教育不公平。AI教师利用自适应技术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它检测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路径。
第二周直播:教育公平与教育供给侧改革
王继新:《乡村薄弱学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王继新老师通过调研发现,如今乡村薄弱学校课程开不齐、教学质量不高、师资短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追根溯源,本质在于乡村教师供给出了问题。为此,王继新老师提出了6条解决路径: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为末梢的复合型教育管理架构,形成双轨数字学校(咸安模式)、联村网教(崇阳模式)。二是学校结构创新:构建N*(1+M)的学校联合体,其中 (1+M)是课程教学共同体。
程进才:《技术助力教师培训模式变革》。
陕昌群:《优化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全学段全时空资源供给的成都实践探索》。
李白:《幼儿园双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李白老师强调,双师教育作为短期提升三四线城市幼儿教育质量的做法,需要得到更多政府和教科研机构的支持。未来幼儿园的发展需要从“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转变为“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尽可能纳入地方幼教平台管理的统一体系。其次,双师教育的发展需要发掘和培养熟练运用在线教学技能的好老师。可以通过建立双师名师工作室、改进完善绩效考评体系等来解决这一问题。
主题五:“精准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主题五关注技术带来的教育管理变革的可能性及解决方案,在大数据时代伦理问题、个性化学习、教师的定位和职业发展成为学习者关注的话题。负责该主题的郑勤华教授表示,管理和治理是一个宏观命题,需要参与者进行换位思考,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去思考当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 郑勤华教授
主题五回顾
第一周直播:规模化教学VS个性化需求
狄增如 :《大数据的系统分析与区域教育治理》。区域下的教育治理和管理问题,一定不是教育本身的事情,而是与区域的方方面面有关,是与区域的社会经济、人口等要素耦合的结果。如果无法从系统的角度的看待问题,从教育论教育,一定做不好教育改革的综合发展。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支撑。目前的智慧城市,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往往走入到了技术的细节,每一点都在智慧化。但是,技术上方方面面的智慧化只是其中的末节,这样的智慧化本身不会促进智慧城市的产生。真正的智慧化,需要思考在智慧化技术的支撑下如何变革治理模式。如果无法改变原本的架构,只是改变技术本身,远远达不到智慧化建设的目的。
张少华:《区域教育大数据架构和应用设计》。张少华提到,教育大数据应用有四大目标:① 如何推动师生减负,实现个性化教与学?② 如何通过数据实现学校优秀教学经验传承?③ 如何通过数据推动区域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④ 如何实现教研由经验型向数智型转变?
第二周直播:技术驱动的管理模式 与发展趋势
陈平:大数据在科学管理和精准服务的应用。陈平老师指出,数据工作对高校的意义有三个方面:1.重要趋勢: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利用数据产生价值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2.核心竞争力:数据的全面性、数据的治理能力、数据应用的深度广度和效度,都将成为衡量大学管理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未来高校的核心莞争力之一。3.战略支撑: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是北京师范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支撑。
卢春:技术助力教师培训模式变革 。卢春老师指出,教育信息化基本构成包括政务管理信息化和校务管理信息化,并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在利用大数据进行管理流程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相关案例。信息化对教育的价值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二是优化教育管理业务流程,三是变革教育组织结构。
奚骏 :《智慧校园的规划与管理实践》。奚骏老师提到,数据整合的目的是防止数据孤岛,建设自主的数据汇聚平台、数据交換平台,以学校公共数据中心平台为基础,提供基于教育生态的大数据平台,通过ETL 工具将分散在各部门、各系统的数据集中到一起,以教师、学生角色为主线,提供跨部门立体式的人事、教学、科研、设备资产、财务经费等综合信息服务。
卢宇 :《人工智能与教育管理》。卢宇老师重点谈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决策,智能技术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以及教育智能管理与服务。
未来之星负责人发言
作为“互联网+教育”创新沙龙主办方之一,未来之星的项目负责人裴钰老师介绍了未来之星项目的定位和目标,梳理了教育产业发展的进程。裴老师认为驱动产业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供给效率提升和消费效率提升。目前,职业教育和老年教育成为产业机构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教育普惠成为可能,同时裴老师指出社会性分工合作的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大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随着5G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特征愈加凸显。
未来之星负责人 裴钰
陈丽教授总结发言
陈丽教授对cMOOC2.0进行了总结。陈丽教授首先分享了设计和开发cMOOC的初衷:
一是互联网对教育根本性问题的变革影响已经显现,比如知识观,但是很多教育实践者或者产业者未能意识到,进而影响变革实践的方向;
二是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各个角色的人了解一下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本体论的模式,为适应新的时代提供帮助;
三是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实践过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成为不同主体间对话的桥梁。
陈老师对cMOOC的学习者表示肯定,希望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在此课程中有所收获,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后,陈老师分享了cMOOC3.0的定位和目标——基于协作的问题解决。陈老师指出所有的创新实践都不完美,互联网对教育变革影响需要更多的创新支持,希望所有的学习者都能成为自己领域的创新者。
北京师范大学 陈丽教授
本轮cMOOC共有75名学习者获得课程证书。陈丽教授、课程团队教师与到场的学习者代表进行了合影留念。沙龙结束后,在未来之星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与会者参观了好未来科技推动教育创新的多个展厅。
陈丽教授与cMOOC获得证书的学习者
与会者参观好未来展厅
撰文 | 徐亚倩、鲍婷婷 摄影 | 王怀波、郭玉娟 校审 | 高欣峰、李悦涵、郭玉娟
编辑 | 潘芸蕾、肖建军
来源:BNUcMOOC